牟柏苍,陕西岐山人,1960年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94年调入新华社,先后任《陕西内参》编辑部主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编委、新华网陕西频道总监等。发表新闻稿件、电视纪录片、网络专题、高层访谈、新网直播和史学论文、散文等500多篇(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好稿奖等26篇次。主要作品有《再说炎帝神农氏发祥在宝鸡》《在和谐的礼乐中追忆西周文明》《风雅网谈、文化大道》《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等。
牟柏苍曾是岐山高中的语文教师,1984年招聘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后调入新华社。他当记者的时候,就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情有独钟。1986年他开始了对炎帝文化的研究报道,比较有影响的是1992年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宝鸡圣迹》《炎帝园陵》,把宝鸡炎帝祠、炎帝园、炎帝陵等历史人文景观第一次浓缩展示给了华夏儿女。30多年来,牟柏苍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把重点放在炎帝文化和西周历史研究上。
回望故土寻梦西周深蕴
因为对岐山这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土的崇敬,牟柏苍近年来在西周历史文化探源上下足了功夫,并有一批在业界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也因此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学者型的媒体人。
他以一个记者的阅历、见识对西周文化和文明的探究,集中反映在他所撰著的《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一书中。《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有别于传统写西周的作品。最为可贵的是,他把西周放在世界五大文明的大背景中,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互动和发展进步中,看中国的位置。这本书告诉读者,寻梦西周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扫描。西周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纵览历史做大视角比照
当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之时,我们更需要举起华夏民族的文明旗帜。牟柏苍打开西周历史“硬盘”,评述西周和世界文明的差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等文明都有显赫辉煌,也都有陷落断裂,甚至渐远渐消。而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断不衰,虽然中间也有些许低潮,但总体看来一直保持了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公亶父到文王、武王尤其是成康之治等,都是古代中国甚至世界的“黄金时代”。影响至今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形态等,都是在此期孕育、塑造并绵延拓展的。正如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还从世界文明的深处解析西周历史。如在第十章《西周文化,波及世界的精神财富》中,作者用中国文化语境的创新与革命、初创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国最早的诊治保健制度、西周天文历法、中国最初的艺术音乐元素等五大节,比照世界五大文明发展。再如,作者通过研究西周金文,对古老的中国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埃及人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做仔细考证、系统分析,从而论证汉字是中国传播最久、在古代向域外衍生最广的文字。
中国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赵世超在《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序言中评价道:“写史论史,纵向考究是基础之基础。西周的重大史实和中国数千年历史往往是前呼后应的。如从成康之治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从丰镐二京到西汉未央宫、唐朝长安城乃至十三朝古都,就其各代的连动、规模、气势、成败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考证。‘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高扬文、武、成、康和周公的文韬武略、德政安民、仁礼慎刑,是为后世施政者再树标本……”
献礼家乡著作改编为纪录片
为了完成《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这部巨著,牟柏苍可谓费尽了心力。他用记者的眼光回望历史,在史论中融入新闻真实准确和客观全面的特点,而且现场田野考察更使其论点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
这本书是国家历史文献类文图综合型重点图书项目,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2016年在书稿初成时,他又开始着手对内容做同步研究改编,定名为大型文献史诗纪录片《大周天下》。
据悉,目前《大周天下》改编摄制项目已经启动,全剧共10集,每集30分钟,中英文字幕。中央电视台九频道相关负责人认为是大题材,积极参与并承担摄制工作。日本NHK电视台负责人两次专程来西安,和牟柏苍商讨摄制和在日本的播出事宜。
《大周天下》采访摄制范围包括陕西咸阳、宝鸡、西安和甘肃天水、平凉、庆阳,还有河南洛阳、江苏苏州及境外地区,但起步和重点在宝鸡周原地区。
《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和《大周天下》,是牟柏苍献给家乡的礼物,其出版、摄制和播出,无疑具有一定的国际价值、社会价值、史学价值、宣传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