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野寺村的三次变脸
本报记者冯军平 郑晔
  14年前,陈仓区阳平镇野寺村的村民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捧回“陕西生猪养殖先进村”的金牌,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第一村”;
  2年前,这个曾经辉煌的村庄因为污染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领到一张让全村人耳朵发烧的“黄牌”;
  如今,野寺村高举绿色牌,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经历了无序发展的苦楚和产业调整的阵痛,野寺村,这个美丽的村庄,终于摆脱了罩在头顶的“乌云”,迎来转型发展的蓝天。
  捧“金牌”两大产业富村民
  “野寺村人脑子活!”这是周围村庄村民对野寺村人的评价。的确,上世纪80年代初,西府农村刚刚包产到户,野寺村的人就动起了脑子,在自家庭院里发展第三产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66岁的野寺村八组村民梁诸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共8个村民小组2400多人,可耕地面积总共不足1000亩,人均耕地不足4分,靠种地致富,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野寺村人有加工豌豆淀粉的祖传手艺,1982年,梁诸贤和几户村民开始在自家庭院加工淀粉。慢慢地,“野寺村”牌豌豆淀粉在市场上有了名气,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淀粉产量越来越大,而加工淀粉产生的豆渣是上好的猪饲料,就这样,前院加工淀粉,后院用豆渣养猪,成了野寺村自发形成的原始“产业链”。
  两项产业让越来越多的野寺村人脱贫致富,野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5年7月的一天,野寺村像过年一样热闹,全村人早早就聚集在村口,敲锣打鼓,迎接“全国庭院经济示范村”的奖牌。也是在这一年,野寺村被省农业厅授予“陕西生猪养殖先进村”,成了“养猪第一村”。2012年,野寺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超出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
  挂“黄牌”三招出手治污染
  然而,小作坊粗放式生产加工,也让野寺村人尝到了“恶果”:加工淀粉产生的废水、养猪产生的粪污沿明渠流入渭河,不仅让村子笼罩在一片难以名状的臭味之中,还给母亲河渭河造成了污染。
  到本世纪初,野寺村的生猪养殖达到顶峰,全村年出栏生猪超过8万头,年产淀粉1万余吨,达到了生态承受的极限。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野寺村的浅层地下水细菌总数最高超标37倍;村里流入渭河排污口的污水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超出国家排放标准122倍!
  提起那段“不光彩”的经历,村民都摇头:夏天,苍蝇多到能把人“吃”了,放辆白车能让苍蝇围成“黑车”!梁诸贤说,因为气味难闻,村里祖辈传下来的六月十三庙会也被迫停办了,“别说亲戚不愿意来,就连戏班子一听去野寺村,都请不来!”
  2017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了野寺村养殖污染的问题,责令限期全面整改。
  一张“黄牌”,让野寺村环保治理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刻,针对污染问题,省、市、区、镇四级部门联合执法,迅速开展了三项行动:
  首先是全面关停淀粉加工小作坊。野寺村的淀粉加工一直延续小作坊式生产,难以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许多加工户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整治工作按照切断污染源的目标,在一个月内全部关停淀粉加工,对农户家中加工淀粉的关键设备逐一拆除。
  其次是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取消野寺村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性政策,按照保持总量稳定并逐步缩减的相关规定,给养殖户规定过渡期,最终把全村生猪总量控制在8000头以内。(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这一年,正赶上生猪价格进入低迷期,村里年事已高的8户养殖户一看无利可图,索性自发关闭了养猪场,更多的养殖户受到影响也纷纷关停,很快实现了控制目标。
  第三是全面治理养殖污染。村里筹资260万元,依托原有3个养殖小区建设尿污处理池及中转站,对农户房前屋后和所有道路两侧实现复种与绿化。
  几十年的养殖业,让原本美丽的野寺村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三招”出手,村里的臭味慢慢淡了,村庄变绿了,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少了!
  2018年5月,野寺村养殖场废水直排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销号,环保问题得到了根本性遏制。
  举“绿牌”产业调整辟新天
  关停淀粉加工、缩减养猪规模,环保痼疾解决了,接下来,野寺村这个“老先进村”的群众收入靠什么来保障?村里今后该依靠什么产业来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昔日的“养猪第一村”,从宽阔的村级道路、家家户户的小洋楼依稀可以看到养殖业曾经带给村民的“荣耀”,而随处可见的草坪和鲜花,则显示出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村外,一座座蔬菜大棚、一畦畦地膜土豆昭示着村庄新的希望。
  村主任梁玉林告诉记者,2018年,村里建成了3个尿污处理池,对养殖产生的粪污全部截流,通过厌氧发酵,形成沼液有机肥。在目前的养殖规模下,村里每天可产生20吨沼液有机肥,这些有机肥通过灌溉管网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现在都讲绿色蔬菜,我们的有机肥直送地头,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不是正合适嘛!”梁玉林在村民大会上一宣传,群众看到了转型发展的新商机,镇村又乘势多次组织种植技术培训,鼓励群
  众发展大棚
  菜、食用菌。2018年,村里80户村民开始种植地膜土豆、洋葱等大田菜,其中17户是关停了养猪场的养殖户。
  作为村里最早养猪的那一批村民,梁诸贤目睹了村庄从污染到治理的每一步。2015年,他坚决关闭了自家的养猪场;去年,他带领家人种了两亩蒜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猪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有时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种菜每亩收入5000元没问题,“关键咱村有机肥是现成的,种菜有天然优势!”梁玉林告诉记者,今年,村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已经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30多年前,我们通过发展产业致富了,但回头看,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现在,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要通过转型偿还生态账,也为村庄谋求新的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