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体育周刊
第06版:市场监督管理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广告
标题导航
|
渭滨区交通运输局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一
修好扶贫路当好先行官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修好扶贫路当好先行官
本报记者张丽萍
交通运输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脱贫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
“脱贫攻坚,一个不能落下!困难再大,也要把路修通!”这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渭滨区交通运输局始终如一的坚持。
如今,在一条条便捷畅通的“扶贫路”上,绽放着父老乡亲的笑脸,也见证着亲民为民的情怀,更经历着一场无声无息的嬗变!
初心筑就扶贫路
段家磨村位于渭滨区晁峪河的河道边,长久以来,位置偏、山路远,一直是当地村民心中的痛。看着山外的世界越变越好,村民们做梦都盼望着村里也能通上宽敞平坦的水泥公路。
“山里道路不通,外边的东西进不来,我们的东西也出不去,就算是肩扛人背想卖只羊,没等出山就折腾死了。”说起以前的穷日子,年过六旬的齐林学老人感慨不已。因为贫穷,他的两个儿子都做了入赘女婿。
然而,要想修一条通村公路谈何容易?光是筑路所投入的巨额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
“渭滨区虽地处城区,但农村地形复杂,山、川、塬俱全,通达水平参差不齐,山区村、贫困村财力薄弱,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几年前不少村组道路还是土路,产业发展不了,出行也不方便,村民苦得很!”渭滨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赵拉平表示,在扶贫工作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他 们最想解决的。
终于,精准扶贫的阳光洒到了段家磨村和更多的贫困村——渭滨区交通运输局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251万元,新修并拓宽道路93.7公里,一条条水泥硬化路犹如一条条银色的飘带,从主干道延伸出去,到村镇沃野,到学校医院,到群众家门口,为贫困群众打通了“脱贫通道”。
通村公路添动力
修通一条路,盘活一个村。
2018年4月份,段家磨村合并到渭滨区高家镇上川村,一条蜿蜒的通村路盘曲而下,点燃了全村一千四百多名村民的新希望。昔日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因为有了脱贫之“路”,村出列、户脱贫的步伐明显加快。
“我们这里山丘多耕地少,村里道路没有硬化以前,村上没有成型产业,传统农产品效益也差,如果再遇到下雨天,道路坑坑洼洼不说,还弄得满身是泥,肥料都拉不回来,庄稼上不了肥,别说不方便卖,长都长不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道路宽敞顺畅,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来回运送省时省力省成本!”上川村支书贾宏员表示,乡村道路发生的这一切变化,让村上很多村民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迸发出了十足的干劲。
齐林学的苦日子也随着路的畅通到头了。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彻底摘掉了“穷帽”,家里养了24只奶山羊,每只羊可以卖到千把块钱,而且再也不用人挑着、肩扛或者步行想尽办法运出去卖,收羊的客商直接就能将车开到家门口。提起现在的好日子,齐林学感慨道:“这路就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从脚底下能直接感受到的实惠!”
李希男一家是上川村的稳定脱贫户之一。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帮刚刚卖完豆芽的父亲收拾箱子。虽然腿脚有些不利索,但他却依然卖力。“2016年,我们就脱贫了,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李希男的印象中,自从有一条水泥路经过他们家门口,家里的日子就好过些了。
“我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我自己的身体原因,一直没法外出打工。虽然父母和弟弟都很勤奋,但还是改变不了家里的贫困状况,交通的不便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从李希男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路通之后,驻村干部就为他家“量身打造”了一门生意——生豆芽。在路边的一间彩钢房内,记者看到,三台机器一字排开,里面全是正在生长的豆芽。“我现在每天就在这里生豆芽,父母骑着三轮车给市区几家酒店和饮食摊位送完货后,其余的拿去周边的市场卖,黄豆芽一斤卖两块,绿豆芽一斤卖两块五,每天的收入平均都在400元左右,利润能达到2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也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李希男说,全靠了道路畅通,自家的豆芽当天基本就能销售一空,否则就会全部返绿,无法销售。
数据显示,近几年,渭滨区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347户3863人减少到2019年6月底的290户485人,贫困发生率0.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587元增长到2018年的13335元,年均增长8%以上,贫困地区发展面貌得到了切实改变。
产业发展助脱贫
交通建设,铺下的是路,通向的是富裕。路桥建设,在脱贫攻坚战中可谓是立竿见影。
站在上川村的桥头上,一眼望过去,整齐排列的民居分布在河畔两侧,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连接着每一户人家,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在平坦的村道上自由穿行,一张张纯朴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在村子的一个岔路口,记者看到一块格外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李大林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旁边数十座香菇大棚整齐排列。
“交通限制了出行,更限制了产业发展。路通了,产业发展了,就能为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贾宏员告诉记者,食用菌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不仅带着贫困户入股分红,还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这几年,村里大部分村民都靠产业发展推掉了土坯房,盖起了砖瓦房。
村民刘引香先后将5万元贴息贷款,分别入股到宝鸡李大林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上的光伏产业基地,闲暇的时候,她还会去食用菌合作社打工挣工资。“一份投入,两份回报。我们可算有了翻身的机会!”面对以后的生活,刘引香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的确,贯穿在村落之间的“扶贫路”,如同一根根相互交错的“血管”,为贫困地区输送着“脱贫增收的血液”,也让贫困村向“脱贫无路、致富无门”的日子告别!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