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新韦晓宁
陈仓区,古称西虢,以陈仓山(今鸡峰山)得名。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在此,史称西虢。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设虢县,是中国历史上设立的第三个治县,秦孝公元年(前361年)设陈仓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县。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
陈仓区位于关中平原西端,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交界,三面环围宝鸡市金台区、渭滨区。全区现辖11个镇、3个街道,人口约44万,面积2057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9公里,南北宽约68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区16公里,东距省会西安147公里。
近年来,陈仓区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陈仓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陈仓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凝心聚焦“追赶超越”,勠力践行“五个扎实”,扎实推进“五新”战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197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7亿元,人均GDP为218元。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2.84亿元,是1978年的167.6倍,人均GDP达到35212元,是1978年的161.5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53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97万元,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1735万元。2018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9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1953年的401倍;财政支出20.41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1953年的2268倍。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2.4:30.6:17.0。其中,工业经济仅占经济总量的27.5%,农业经济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低。2018年全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54:62.64:26.82。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43.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4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9.8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经济成分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7.95%,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股份和其他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对全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陈仓区奏响了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以脱贫攻坚为重点,乡村振兴有力推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以专项工作为抓手,发展方式更加科学;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进入新时代,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贯穿“东西南北中”的区域特征,突出特色优势,坚持分类指导、实施重点突破,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聚集、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投资,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动能培育,把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兴区强区的关键支撑,推动区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在宝鸡港务区建设中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在产城融合中展现陈仓新作为,在加快追赶超越中跑出陈仓加速度,在融入宝鸡“四城”建设中树立陈仓新标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陈仓区将坚持建设富强美丽新城区的思路目标不动摇,按照‘向东突破、向南承接、塬区兴农、城区提升、西山振兴’的发展思路,聚力抓好陆港新城、西部山区、城市城区、工业园区和渭北塬区五大板块协同发展,加快形成脉络清晰、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表示,“我们将努力以更多的陈仓经验、陈仓模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进入全省30个城区第一方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陈仓追赶超越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