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海涛
今年5月,全省23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太白县榜上有名。
“摘帽”了,就一劳永逸了?不。用太白县委书记田来锁的话来说,“摘帽”之后要接着干,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截至目前,太白县已有2705户8909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3.3%降至0.91%。如今,太白县以“摘帽”之后不收兵之势,鼓足干劲再出发。
用活扶贫四支队伍太白县山大沟深,在莽莽群山的扶贫一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镇包村干部这四支队伍,不但为太白县“摘帽”出了大力,更是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去年下半年,太白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制定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太白县的四支队伍按照此方案,进一步“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县‘摘帽’了,村里扶贫上的小事还不少哩!”太白县王家堎镇中明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强告诉记者,比如说,贫困户脱贫后心气下降问题,就需要村干部给鼓鼓劲。
村民杨志贵的心气就下降了。2018年底他摘掉了“穷帽”,村里给他安排打扫村道的公益性岗位,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村干部多次找他谈心,还将他挂上了村头的“黑榜”。随后的日子里,杨志贵转变了,不但干好本职工作,还主动当起护林员。不久前,经过评议,他从“黑榜”上撤了下来。很多村民说,干部不但帮杨志贵在经济上脱了贫,更帮助他在精气神上脱了贫。
太白县还把三项机制引入脱贫领域,下发《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出台四支力量鼓励激励系列文件。仅今年以来,提拔重用扶贫一线干部25人,向市级以上推荐表彰各类扶贫典型22人,极大调动了扶贫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脱贫攻坚战役中,太白县以“稳菜、扩果、优畜、壮药”打出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组合拳。在全县“摘帽”后,太白县更是将贫困人口紧密“镶嵌”在这些优势产业中,探索出“村村联合互助,人人共同致富”等新路子,推进全县精准扶贫“一盘棋”。
“没有村村联合互助,我的灵芝种植产业做不大,我也不能带动贫困户‘摘帽’。”日前,太白县农典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平义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会让更多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谁是“挖井人”?是当地政府。多年从事蔬菜经营的靖口镇凉水泉村村民郭鹏发现,在山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然而,相比凉水泉村,水蒿川村耕地多、海拔高、气候适宜,更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他一个凉水泉村人,如何去水蒿川村发展产业?靖口镇党委、政府了解到郭鹏的想法后,积极协调相关事宜,促成凉水泉村和水蒿川村合作,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两村的努力下,一个占地46亩、拥有54座大棚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水蒿川村建成。这个基地去年总产值170万元,带动两村102户贫困户增收。郭鹏说,今年合作社销售额已经突破“300万元大关”,参与分红的178名贫困户,预计每人能领上千元。
食用菌、蔬菜、蓝莓种植,灵芝等中草药种植和中蜂养殖……放眼太白县,一个个优势产业正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大棋局,而贫困户深深“镶嵌”在这盘棋之中,收益更稳定,发展有后劲。
构筑保障体系防返贫
太白县全县“摘帽”了,然而,县委、县政府认为,在让剩余少量贫困群众顺利脱贫的同时,更要筑起全县保障体系,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在就业扶贫方面,太白县在各镇、村广泛开展种植养殖、烹饪、服装制作等技能培训,多次举办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太白县已开发公益岗位665个,给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925个。
在精神扶贫方面,大力实施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等扶德扶志扶智“七大工程”,举办“孝老爱亲”道德大讲堂、“亮家风、晒家训”等活动,把道德建设融入精准扶贫全过程。
在健康扶贫方面,太白县制定出台了《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就医保障实施办法》,大力实施疾病预防“八大行动”,创新建立“5+1”健康扶贫政策体系,预防群众因病返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太白县坚持扶贫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把控辍保学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关键环节,创新实践“双线三查四联五重六帮”教育扶贫新模式,确保学生不失学辍学。
在民政兜底保障方面,太白县织牢农村低保兜底、特困人员供养、留守儿童关爱、留守老人服务等“七张保障网”,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巩固脱贫成效。
太白县“摘帽”半年多,以“不收兵”之势汇聚了人气、盘活了产业,全县呈现出事业兴、人气旺、干劲足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