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在宝鸡开讲!
这是宝鸡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余秋雨刚开始就给宝鸡的千余名观众说:“这是一场很特别的讲座。”
正当大家思考会有多“特别”时,余秋雨给出了答案:“在来此之前,我婉拒很多地方邀请的演讲,但是有个地方是例外,那就是宝鸡。宝鸡值得来!”这句话,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他又继续说:“宝鸡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源头之一,有好多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
那么,让我们看看余秋雨眼中的中国文化、宝鸡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关键词:长寿君子
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到《寻觅中华》《摩挲大地》等,余秋雨的作品被很多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所喜爱,被许多喜欢文化散文的读者捧为经典。8日中午,距离讲座开始时间还早,已经有很多读者来到市工人文化宫前,有的人还拿着余秋雨的作品互相交流着。
下午一点半,讲座正式开始,宽敞的大厅里坐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人站在侧面的过道里。
“听过我课的人都知道,我的课里没有悬疑故事、没有宫廷争斗、没有凶杀案件,一般吸引人的情节都没有。我是严肃地讲国学课程,在‘喜马拉雅’这个听书平台上我开了一个讲中国文化的公开课,听的人多达六千多万,就这么一点,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确实,正如余秋雨当时所讲的这句话,吸引人的是中国文化!
余秋雨紧接着说起自己此次讲座的“三个重新认识”:
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重新认识宝鸡文化,重新认始旅游文化。
他先给一个明确的结论:中国文化是唯一的“长寿者”!长寿,就是有生命力的优势。
余秋雨曾经以西方戏剧研究为事业重心,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学者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价值。
“在所有人类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在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时,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不远征”“不极端”“不失控”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构成中国文化特点的关键。
余秋雨曾经探寻过世界文明的辉煌,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但是,看到的却是衰败消亡。反观中国文化的“长寿”,究其精神原因在于“三个道”,即“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这三个道,正是组合成中华文明的主干。
“这三个道,与外国文明不重复,在中国很普及,只要是中国的老百姓,都和这三个道有点关系。我在宝鸡,更要讲这三个道!怎么做才是一个君子,这点与《周易》有关,《周易》与宝鸡相关;礼仪之道,要说到《周礼》,周礼与宝鸡的关系就更清楚了;中庸之道,大部分来自于《周易》。”
巧合的是,全国第四届周文化研讨会不久前在周原故土之上的岐山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周代的“礼乐”,塑造出一个个古代的“君子”;周代的“礼乐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影响至深,更是延续至今。
所以,在当天的讲座中,余秋雨深情地说:“我讲中国文化,有很多都与宝鸡有关。所以,我对在座各位所在的这片土地产生某种尊敬!这也是外面很多人愿意来这里的原因之一。”
宝鸡,礼仪之邦的发源地关键词:门槛礼仪横渠四句
“严格来讲,中国文化是什么时候跨进成熟文明门槛的?我们一般说,是4200年前。这个很好记,刚还是公元前的21世纪,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纪对称起来。”
为什么说是“4200年前”呢?那是有一个“门槛”的!
余秋雨认为,这个门槛是夏朝,夏朝的文明遗址在河南,然后是商代的文明遗址,也是在河南。紧接着,他就谈到了宝鸡的周代文明。
“宝鸡,是中华民族跨进文明门槛后进行自我修炼的关键一站!”
余秋雨讲到宝鸡的青铜器文化,尤其谈到周易文化、周礼文化、《诗经》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哲学素养、行为素养、艺术素养。所以说,宝鸡是中华民族跨进文明门槛后,进行高层次素质修养的地方。宝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点之一。
余秋雨在这次讲座开始不久就说道:“宝鸡是礼仪之邦的发源地!”
记得在2015年早春时,余秋雨也来到宝鸡进行过一次讲座。那次,他就说到“礼仪之邦”。“几百年来,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注意,这是外国人说的,不是我们自己说的。在外国人眼里,礼仪之邦只有中国一个。举个近几年的例子,据调查,北京奥运会后,外国人最满意的是有礼仪的志愿者。”
在讲座中,他提到了宝鸡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大儒——张载,并评价道:“张载的‘横渠四句’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为天地立心——建立了宏观的精神;为生民立命——保证了人民的生存、生命权;为往圣继绝学——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建立永久的和平。张载的思想空间很大,是‘天地’间的,时间很久,是为‘万世’的,是有着大责任、大担当、大承诺、大格局的。”
余秋雨还说,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河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他鼓励宝鸡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在于创造。
文化和旅游,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关键词:臊子面文化遗迹景观
一本《文化苦旅》,让很多读者在书中,品味了旅游的“文化味”,更懂得了背着文化的“行囊”去旅游,旅途中会倒映出自己的诗书年华。
在谈到“重新认识旅游文化”时,余秋雨说,“千万不要把旅游看低了。文化和旅游,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一样的。”
紧接着,他为宝鸡的文化旅游支招:
第一,就是要重视发展旅游的起点。什么是“起点”,就是老百姓旅游想要什么?比如便捷的交通、方便的住宿,到这里来有什么美食,必须解决“吃住行”的问题。
“宝鸡的臊子面是一绝,非常好吃!”说到“吃”,余秋雨不禁赞赏了这样一句话。他还建议,可以邀请更多美食专家来品尝,成立美食研究所、建立吃住行的特色小镇等。
其次,是要把文化和遗迹变成景观。文化如果不变成景观,没办法欣赏、没办法留存,会缺少支撑下去的经济力量。如果成功地把文化变成景观,我们就会让老祖先感到惊喜,我们不仅保护了这些文化遗址,更有力量让更多人知道它们。
余秋雨听说,宝鸡有几个文化景区的建筑是崔愷设计的,欣喜地说:“崔愷,是很有名的建筑设计师。”
第三,要有品牌智慧。比如,结合关山草原,可以授予游客“关山骑士”荣誉;设计“横渠四句”的智力游戏等;还可以设计简明、可爱的礼仪,让宝鸡体现出“周礼”发祥地今天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