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爱在人间
——王东玉《萧箫》审美蕴含解读

  ◎李思民
  以金钱为核心的观念,致使一些人的认知、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和裂变。不少人被金钱闪花了眼,拜金主义盛行。一些官员也忘了初心,丧失信念。当然,大多数人仍然怀揣爱心,辛勤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用爱温暖着每个人。老作家王东玉推出的中篇小说《萧箫》,主人公中学教师萧箫和县长芦笛就是这两类人的典型代表。特别是萧箫形象的成功塑造,如一汪清泉、一缕春风,醒人耳目,沁人心脾,无疑给那些具有病态观念的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王东玉遵循“故事简单、情节复杂”的小说创作理念,以萧箫和芦笛离婚起笔,然后追忆补叙了二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一幅真实而引人的画面。尤其萧箫,她是传播爱的人,是树立良好家风的榜样。
  爱是蜜,能够粘住一切。白朗宁认为,“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爱因斯坦则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萧箫爱她的学生、爱同事、爱丈夫、爱女儿,爱她熟识的所有人,包括动物。她在“动物世界”里看到母野猪为了保护幼崽,拼命奔跑引开雄狮,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萧箫则担心小猪崽没有妈妈乳汁喂养,还能长大吗?在电视上看到山东开发湿地建楼,致使大批候鸟失去栖身之地,她为此而揪心难过,夜不能寐;当萧箫发现张香茹同学近来神情异样,便忍住刚离婚的痛苦,在同事都下班走后,把张香茹叫到办公室问明情况,给予开导、安慰。正因为她经常用如同对着自家人说自家话的口气和学生们倾心交谈、聊天,她教过和没教过的学生都爱她、敬她,愿意与她交心。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也愿意把自己内心的隐秘讲给她听。萧箫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
  萧箫关爱的不仅有自己的学生,她爱所有的人,包括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同事和无情离婚的丈夫。她走访家境贫困的学生范咏歌,并给范奶奶三百元,叮嘱“快过春节了,给孩子买两件新衣服吧”。一次在菜市场,萧箫碰到一名学生家长,愤愤不平地骂她前夫芦笛“坏了良心,有眼无珠”,萧箫听了这番话,倏地变了脸色,连忙阻止他,并告诉他芦笛不是坏人,芦笛有他的自由和选择,请尊重他的人格。这是多么伟大啊!萧箫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老公公想吃啥她就做啥,老公公在外看人下棋,忘了回家吃饭,她要么重做,要么再热一遍,总要伺候老人吃好。虽然和芦笛离婚了,但仍把老人家当自己的父亲奉养。当听到公公的女婿因芦笛入狱而怠慢公公的消息后,得知公公年迈体衰多病,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她便决定:把公公接到家里来伺候。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动容并感慨万千呢?笔者一位大学同学就是萧箫这样的人,她虽然跟丈夫离婚了,但仍然把婆婆当亲妈一样侍奉。笔者还有一同学的女儿虽然远在国外,和丈夫离婚了,但只要回国,都要跑到上海去拜望前夫的母亲。足见王东玉所塑造的萧箫的形象并非杜撰,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但萧箫比生活更有典型性,因而让读者更容易接纳和喜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萧箫的形象有丰厚的生活基础,萧箫的行为则与优良的传统家风和自身修养有关。萧箫祖籍晋南,东玉曾慨叹,“一个孝字,对于他们来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萧箫的父亲萧传林既是文人又是医生,他曾多次告诫萧箫:“平阳为尧都,蒲坂为舜都,安邑为禹都。尧以德治国,而舜则以孝感天下。所以,作为晋南后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一个‘孝’字。”萧家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方圆百里有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萧箫秉承了父教,萧箫的女儿芦弦又受到母亲的影响,在双休日乘车一百多里路,去帮助孤苦伶仃的爷爷洗衣清扫屋子,生怕已经离婚的母亲知道。良好家风代代相传,何愁世风不正?
  王东玉用散文的笔法,像拉家常似的娓娓而谈、徐徐道来,没有润色,没有雕琢,写得那样白、那样俗、那样土,但却收到了白中露色、俗中见雅的艺术效果。话须通俗方传远。东玉的小说妇孺能读也能懂,这是他惯用的笔法,也是他一贯的文风和做派。谁曾见过东玉穿过花里胡哨的衣服呢?但愿东玉再“土”一些,“土”得掉渣,像老舍“土”出京味、沈从文“土”出湘味,王东玉倘能“土”出关中西府味,其创作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