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尊上中国
    吴克敬:宝鸡扶风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吴克敬
  到石鼓山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走几遭,便站在何尊前仔细地揣摩了几回。唯这一次与来古周原采风的多位文学界的大腕,再次站在何尊前,才突然地觉悟到,周人把盛酒的器物命名为尊,是有其深意的,无酒不尊,至尊为酒。
  尊酒的习俗,就这么以青铜器的方式传承了下来。不过,我想要问的是,所盛之酒,可也是古周原上流传了几千年的西凤酒?对此我不敢瞎猜,但也不能不说,舍近求远去盛装别的什么酒,就更没有可能了。所以我还是要说,无酒不尊的何尊,是曾经盛装过我们古周原上的西凤酒的。那醇香的西凤酒,所浇灌的,是何尊的高贵了。它的高贵,全在于器身内壁上有着“中国”二字的铭文。让我们国人,尊上“中国”,历史地找寻到了我们的根。我们根的出土,却特别的蹊跷,让名叫陈堆和张桂兰的夫妇深刻理解了狞厉之美这个词。
  时在1963年的秋季,刚下过一场大雨,到晚上天放晴了,皎洁的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那时还很年轻的陈堆,白天吃了些糠菜一类的东西,到半夜闹起了肚子。他从炕上爬起来,到后院蹲茅坑。可他还没蹲利索,就又跑回到屋子,给睡在炕上的婆娘张桂兰说,崖背上有张鬼脸,瞪着眼睛看我,把我差点吓死。说话时,陈堆已经迅速地钻进被窝,贴着婆娘的身子直打战,还不忘催促婆娘烧几张纸钱,把鬼送一送。婆娘张桂兰倒比男人陈堆的胆子大,给他说,世上哪有鬼,别是你看花了眼吧。陈堆依然心惊胆战,给婆娘说,真真切切的是鬼,瞪着眼睛盯着人看,冒的都是绿光呀!婆娘张桂兰知道,人的病十有八九是被吓出来的,别是男人陈堆中了邪,精神上受了刺激。于是,给男人大讲了一些破除迷信的道理。偏在这时,男人又闹起了肚子,婆娘张桂兰便陪着男人,一起到后院蹲茅坑。陈堆自小学了点医道,家里的境况不好时,就和他的女人张桂兰去了口外的固原讨生活。1963年,固原的情况比老家更差,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夫妻俩一商量,就又回到了贾村镇的老家。刚回家时,因为没有地方住,就租了本家隔壁的两间土房安顿下来。他们镇上的庄院,大都是前院后窑的格局,也就是前院里的平地盖房子,后院靠着的断崖上打窑洞。白日的大雨下过后,有窑的崖面垮了一角。陈堆前次看见的那张鬼脸就在这一角垮塌的崖背上。
  尽管月光很亮,张桂兰陪着男人陈堆去解手,手里还是端了一盏灯。他们双双到了后院,这一次吓着的不是男人陈堆,而是女人张桂兰,也不管男人的茅坑蹲完了没有,抬头朝院后的崖背上瞄了一眼,果然有双绿森森的鬼眼在月光中明亮着。张桂兰哎哟一声惊叫,把她端在手里的灯盏也差点扔到地上,转过身就往屋里跑。
  陈堆自然跟着也跑了出来,钻进了四面漏风的土房里。也许是一惊一吓起了作用,是夜,男人陈堆没再闹肚子,夫妇俩关门闭户,守在昏黄的灯头下,一夜没敢眨眼,生怕惹鬼进屋。熬到天亮,陈堆招呼婆娘张桂兰,一起又去了后院,想要看个究竟,可是夜里发着绿光的那双眼睛,晨光里竟然发着白光。
  但毕竟是白天了,人的胆子要正一些。陈堆抄起一把老镢头,朝着崖背上的鬼眼睛处挖去,咚的一声,就掉下一疙瘩铜来,差点砸了陈堆的脚背。
  纯朴厚道的夫妇俩哪里知道他们挖出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他们从后院里把这件后来命名为何尊的珍贵器物搬到住人的屋子里,看着也没个啥用场,就把手头有的烂套子(棉花)啥的,顺手塞在里边。时间一长,却引起了老鼠的兴趣,在何尊里的烂套子里做了一个窝,下了一群小崽子。
  也就是那一窝小老鼠生在何尊的烂套子里时,陈堆又打算上宁夏的固原去。他和婆娘在老家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仍然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饿得肚皮贴到了后背上。便是挖出了一个宝贝青铜尊,也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转机,倒像是比以前更加困难,逼得婆娘张桂兰要到田地里去挖野菜来充饥。这样就不如去固原了,那里他是有很好的人缘的,于是吃野菜、啃树皮,动员婆娘张桂兰,就又上了固原。临走时,陈堆把他挖出的那口大铜尊交给了镇上的胞兄陈湖代为保管。
  就在陈堆、陈湖兄弟交割大铜尊的时候,这才发现里边的那窝老鼠崽,把困难时期满脸愁绪的兄弟俩惹得好一场笑。
  也是陈堆的老哥生活得太难了。到1965年时,一锅饭连点盐味都没有。老哥陈湖想起了老弟陈堆托他代管的大铜尊,觉得还有些分量,就找来一个破麻袋,扛在肩上下了贾村塬,去了宝鸡市的废品收购站,想要卖给人家当废铜。就这还卖不出去,人家市内的废品站,一定要他除了铜锈才肯收,而他又不同意,这就转到了群众路上的废品站,那里的工作人员好说话,没除铜锈就给了陈湖30元钱。
  别小瞧区区30元,到现在确实不算什么,在那时可是个大数目哩,一下子解了陈湖的难,使他们贫危的小家过上了有盐有醋有滋味的日子。
  以上就是发现何尊的故事。朋友吕向阳把这个故事,写进了一本他出版的《三十六个挖宝人的命运》的书里,让我读得好不忧心。有个识宝的人叫佟太放,他头戴一顶右派帽子,平时除了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外,就是到宝鸡市的几处废品站去转悠,已经卖作废品的何尊,就这么被他发现,并且使之绽放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光彩来。
  佟太放早些年上了学,刻意钻研文物考古知识,是陕西文博界少有的一个人才。他那日去到玉泉废品站,在堆积起来一人多高的废铜边,看见这件青铜器的时候,他心疼得闭上了眼睛。他没敢自己告诉组织而是通过一位出身好的人,报告给了单位领导,去废品站验证了那件器物的真伪,按当时的废铜收购价值30元赎了回来。
  馆里为了保存好这件青铜器,找了市长,要来一笔钱,买了个保险柜,把这件青铜器锁在了里边。这一锁,就使这件青铜器在保险柜里呆了近10年,到1975年,北京举办新发现贵重文物展览,这件造型独特、画案精美的青铜器被陕西省文博部选中,送到了国家文物馆。至此,这件出土发现至今13个年头的青铜器物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
  端的是,负责筹备这次展览活动的人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鉴识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
  在陕西暂定名为饕餮纹铜尊的这件青铜器,甫一运抵北京,就到了马承源先生的手里。一般情况下,青铜类的器物出土时,因为长期埋在地下,浑身布满了铜锈。向社会展览,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而除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正是马承源先生对这件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青铜器进行铜锈处理时,又使一个惊天的发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我从一份资料上摘录了一段话,就是马承源先生清除这件青铜器锈迹的记述。说是马先生见其内腹底部平坦,当时揣度,肯定会有一篇铭文在那里。于是,他便小心地清除铜锈,细心地观察锈迹下的变化,很快发现了远古铭文笔道的痕迹。作为文物来说,青铜器之所以珍贵,很大成分在于它上面所刻的铭文。铭文的字数越多,记载的资料越丰富,那么这件青铜器的价值就越高。原因是,早期(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历史文献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虽有一定记载,但与近现代历史记载相比较,还是很不够的,而且还有许多谬误,弄得人扑朔迷离,语焉不详。要想准确地还原古代历史,就还需找到当时的实据给予佐证。但是历史研究家能够获得的直接材料少之又少,除了一些甲骨文外,最重要、最直接的材料就只有青铜器上的金文了。很大程度上,这些留传下来的文字可以起到“证经补史”的重大作用。当然,器物本身的铸造艺术和装饰艺术,也是不容忽视的,也有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细致认真的清理,一篇12行共计122字的铭文,赫然出现在这件青铜器的腹底上。马承源先生解读铭文,发现铜器是一位何姓古人所制,因此就为这件青铜器起了正式的名字:何尊。
  尊为盛酒器,主要用于古代的宴席上。一般先将酒注入尊中放在席旁,然后再舀到壶里,放在席上饮用。有两句古诗:“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讲的就是这回事。有了正式命名的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9厘米,口径29.6厘米,重14.6公斤。相互对称地铸造了四道扉棱,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再下到了颈部又衍变成蚕纹。到腹部及至圈足部分,就一满都是高浮雕的卷角饕餮纹了,自然地,处在落脚的部位就又是衬底的云雷纹。这便是后来由马承源先生多次说过的“镇国三宝”何尊的基本造型,无处不庄严厚重,无处不美观大方。器内底部的铭文,除残损3字,余均清晰可辨。译成现在的话,其大意为:周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告祭武王。四月丙戌日,王在京室训诰小子何。何的父亲辅弼周文王。很有贡献。文王承受到上天授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等到武王攻克了商,则告于天说:我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在这里统治民众、周王室。周王赏赐给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为纪念。
  这就是何尊至为珍贵的价值所在了。其铭文可与先秦时的典籍《尚书》中的《雒诰》、《召诰》等篇章互为补充,是研究周初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
  除此之外,该就是铭文“宅兹中国”四字了。我在著录译为白话文的何尊铭文时,特意在括号里保留了铭文中的这几个字。是想要引起大家的特
  别注意。我们都是中国人,身上流着中国祖先的血脉,对汉语组成的“中国”二字,也便如自己的魂灵,渗透到了自己的每一根血管和每一根神经末梢上了。但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可爱的名字做一个追根溯源的了解。
  在此之前,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查到“中国”这个词组的文章,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梓材》对周成王的追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天把中国的土地和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当然,这时候的“中国”有很大的局限,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诗经·大雅·民劳》中也提到了“中国”二字,所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小雅·六月序》中同样提到了“中国”二字。即:“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现在有了一个青铜何尊,使得“中国”二字的记载一下子有了至为厚重的证明。诚然,现在的中国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变得浩大而广袤,其意也不是“宅兹中国”那个样子,而成一个多民族团结友爱的庞大国家的国名,然其所具有象征意义仍然是重大的、深远的。
  1976年,中美外交的坚冰刚刚打破不久,我国文物部特拟组织一批文物赴美国展览,美方有识之士来函要求,参加这次展览的文物务必包括何尊在内。而美方为了保证何尊的安全,为其投保高达3000万美元。
  这是何尊赴国外展览少有几次的头一次。2002年,国家文物局制定文物等级,拟定64件文物永久性不准出国展览,何尊是其中最无争议的一件。
  是啊!既为镇国之宝,何尊就该寸土不离地守在中国的土地上。肖像作者:陈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