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嘉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晓东:
用镜头追逐梦想
大唐 麻雪

  杨晓东,1968年10月出生,宝鸡陇县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现任浙江省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编委、视觉总监,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理论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嘉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宝鸡日报社工作,2010年8月调到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工作。从事新闻及摄影工作近30年来,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和人民摄影“金镜头”作品金银铜奖、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摄影作品先后应邀参展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先后获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评选最高奖——金眼奖等;编辑并出版《视觉7年》《抗战原色》《双城记》等图文专集。 
     
   
  三只“海鸥”起飞托起摄影之梦
  杨晓东最早接触摄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候他还在上高中,同学家有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他常常借来拍风景片、留念照。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开始于1986年,进入大学的他接手了学生会的一台海鸥4B双镜头相机,发起成立学生摄影协会,积极开展摄影活动,组织拍摄照片、置办暗房、冲洗胶卷、举办展览等一系列摄影相关工作。
  1987年,父母花了近500块钱给他买了一台海鸥DF相机。当时的500块钱,差不多是一个人大半年的工资。这让杨晓东感动不已,也让他的摄影热情更加高涨。他将镜头对准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拍摄的优秀作品陆续在报刊上发表。还有一些作品,在当地的摄影比赛中获奖,这更加激发了他对摄影的热爱。
  从高中到大学,他使用过三台海鸥相机,这三台相机,犹如三只展翅的“海鸥”,托起了他的摄影梦。
  1990年7月,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宝鸡日报社工作。起初从事文字采编,但由于对摄影一如既往地喜欢,他先后拍摄和发表了一些摄影专题。1995年底,他走上专业的摄影记者之路。
  杨晓东出身“草根”,他始终将镜头对准群众,记录父老乡亲的纯朴善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手中的相机为群众鼓与呼,成了他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行动自觉。
  记录时代变迁定格身边感动
  1998年前后,全国开启了以“抓大放小”为原则的国企改革,当时,扶风饭店是扶风县一家国有小型企业,得知饭店即将被拍卖,员工们起初无法接受。为了保住“铁饭碗”,他们在拍卖前一天下午到处借钱,凑足了参加竞买的底价并取得了竞拍资格。第二天,县里为了确保拍卖会顺利进行,要求必须凭票入场,因此,只有参加竞买的员工代表才能进入会场,其余员工只能在拍卖会场外等候。场外员工仔细听着场内传来的轮番竞价声,忐忑不安之情溢于言表。最终,饭店被一位私营企业主买走,意味着员工们竞买失败。场外的员工闻讯哭成一片,杨晓东也流着眼泪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后来他又连续跟踪采访,最终,这些员工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他拍摄的这组名为《市场不相信眼泪》照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以大篇幅刊登,宝鸡国企改革的一幕,也被定格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
  有一位叫王新月的老人,在陇县关山林区当了30多年的“临时工”。上世纪70年代初,县林业局招农民护林员,他和其他30多名农民,一同成为光荣的护林员,但身份依旧是农民。护林点远离人烟,条件极其艰苦,但王新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当初和他一起当护林员的30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离职,只剩他一人坚守。那么多年,王新月只在家过了一个春节,其他的除夕夜都是伴着山风、星光,独自一人在护林点度过的。
  王新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杨晓东,杨晓东先后7次爬上关山之巅,历时4个多月,拍摄了30多卷胶卷。当看到自己的事情登上报纸时,王新月老人老泪纵横,激动地说,当了一辈子护林员,老了还上了一回报纸。
  在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拍摄地——陇县石尧河村(今属铁塬村),扮演“秋菊”的巩俐住过的这户人家遇到了困难:大女儿考上大学,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但几千块钱的学费,却让“秋菊之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杨晓东跋涉100多公里前去采访,在《宝鸡日报》发表了一组图文报道《“秋菊之家”的新愁》,社会反响强烈,也帮助这家人解决了大女儿上大学的困难。
  作品里的家乡情抹不去的桑梓心
  汶川地震后,杨晓东的系列通讯报道《钢铁英雄》《消防勇士》《大山军魂》和《民族脊梁》,以及47幅照片4个整版的篇幅,在《宝鸡日报》刊出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杨晓东感慨道:“一张照片,记录的只是生活的一瞬。许许多多的一瞬,是我对家乡恒久的怀念,已成为我永难忘却的记忆。”
  杨晓东现在虽在浙江嘉兴工作,但一直心系桑梓。在他心里,嘉兴的粽子再美味,也比不过家乡端午节时,集市上卖的炸油糕。
  谈到家乡,杨晓东说,很喜欢“看中国,来宝鸡”的宣传语,宝鸡有炎帝文化、青铜文化、周秦文化等许多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他相信,宝鸡的历史文化不会只尘封在史料典籍里,一定会以活的形象和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