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波澜壮阔七十年凤凰展翅翔九天
——凤翔县经济社会七十年发展综述
    东湖南广场

    宝二电厂区雄姿

    中国西凤物流园建设现场

    西凤酒生产线一角

    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一家研究泥塑描绘技艺

    西凤酒技改扩建项目

    苹果富了千万家

    碧水蓝天饮凤苑

  文/范宝军陈伟图/大美凤翔摄影团队
  1949年7月14日,凤翔全境解放,中共凤翔县委成立,凤翔开启新的历史篇章。70年来,一代代凤翔人在党的领导下,奋勇拼搏,艰苦创业,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凯歌,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经济社会迈上了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凤翔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为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979年2月8日,凤翔召开县、社两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凤翔改革开放的帷幕。2016年9月28日,中共凤翔县委召开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五大定位”,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宝鸡副中心,建设实力强县,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七十年来,凤翔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总量扩张中实现了质量的不断改善,在快速增长中实现了效益的明显提升,全县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据凤翔县志记载,1978年凤翔全县社会生产总值达到6914万元,1988年达到59128万元,201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16.8亿元,是1978年的310倍、1988年的37倍。2018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0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360元和12130元。
  农村变化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凤翔农业农村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仅有3900亩自流水浇地,平均粮食亩产只有63.5公斤,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发展几经挫折。改革开放后,凤翔县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开生产门路,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多种经营和工副业为两翼的“飞鸟型”农业生产结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温饱问题解决。近年来,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北果、中蔬、南牧”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经济效益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总产值40.2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7.01亿元、畜牧业产值11.15亿元、林业产值5172万元、渔业产值623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3.04万亩,产量25.68万吨,农用机械总动力37.25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063台、小型拖拉机2073台。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凤翔农业开发较早,近代工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城镇有私营工业企业36户、个体手工业313户,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时至1978年,凤翔工业总产值仅有0.2373亿元。改革开放后,凤翔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企业、手工业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凤翔以创新为引领,扩大总量快发展,做优质量促转型,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宝二电、冀东水泥、徐矿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在凤翔投资建厂,宝鸡机场、合凤高速、西凤酒城建设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2007年,凤翔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亿元,是1978年的442倍。到201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9.59亿元,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5%,拉动全县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8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44.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98亿元。
  商贸旅游日益繁荣
  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曾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地处通往西北、西南之要隘,自古乃物资集散地,有“旱码头”之称。经历七十年发展,凤翔由原来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变革为开放繁荣的市场经济,商贸流通网络日臻完善,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零售总额高位运行。如今时代广场、凤林国际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林立,物品琳琅满目,大牌服饰、消费品随处可见。
  197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3826亿元,到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37亿元,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2.38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8亿元,商品零售额41.07亿元,餐饮收入9.50亿元,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2亿元。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建成投用,农村电商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日益活跃,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大东湖景区、雍州古镇建成开放,雍城遗址入围全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血池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民俗体验游、生态休闲游亮点纷呈,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52亿元。
  民生福祉不断攀升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七十年来,凤翔人民群众尽享发展红利,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缺衣少食,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5元。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9778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3454人,失业保险参保7165人,工伤保险参保20636人,生育保险参保1386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4.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9222人;全县新农合参合居民44.55万人,参合率99.99%,98.41万人次享受合疗补助;17个贫困村“摘帽”退出,1966户6870人稳定脱贫。西区小学、县体育馆、5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50场次、放映公益电影3700场。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复审顺利通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稳居省市前列。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凤翔将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视野、磅礴的动力,围绕打造宝鸡副中心,建设实力强县,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紧紧依靠52万人民群众,用敢闯敢干的勇气、用自我革新的担当,续写新的辉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