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
凤翔木版年画的守望者


  王商君徐扬
  幼年学艺志存高远
  邰立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一个功底深厚的民间艺术家,长期致力于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凤翔年画堪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年画媲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从黄土地上诞生的艺术品,格外接地气、有魅力。
  据考证,凤翔做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位于县城东边的南小里村是凤翔年画的中心,根据流传下来的祖案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就已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
  受祖父和父亲熏陶、培养,邰立平6岁起就跟随祖父邰世勤学习填色,9岁开始在父亲邰怡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家传年画工艺。初中毕业后,邰立平毅然走上了木版年画的传承之路。作为凤翔年画第20代传承人,他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流散民间的古样,使这一古老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1983年、1984年,邰立平跟着父亲先后参加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凤翔年画展览会。在1983年的展览会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还召开了一场有37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会上每个人发言5分钟,邰立平的父亲破格被允许发言15分钟。“在15分钟里,父亲把凤翔年画的概况、恢复、现状向专家们做了介绍,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回忆当年的研讨会,邰立平仍然激情满怀。
  青年接棒扎根传统
  1984年,到北京参展半年后,邰立平的父亲因病去世。32岁的邰立平正式接棒祖传的木版年画,创办了凤怡年画社。虽然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技法,但邰立平仍感觉达不到他们的高度,比如祖父的设计、父亲的染色。
  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画样、刻版、印刷、填色四大流程。其中画样与工笔画类似,就是设计年画的题材与内容,主要考验艺人的绘画功底。为此,邰立平在设计室里苦心钻研整整三年,在艺术修养和创作思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体悟到,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传统的滋养,年画亦然——只有扎根传统,才会绽放独有的魅力。
  走恢复传统年画的路子并不容易,在老画版丢失的情况下,只有沿着祖辈父辈当年走过的路,搜寻他们散落在各地的画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邰立平得知,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藏有近100幅祖父在1954年创作的年画。他激动不已,花了几天时间,先用铅笔把样子描下来,再回家用毛笔画出来,《西游记》的版就这样得以恢复。他将这些画印出来,经过手工填色,拿去和馆藏的祖父作品对比,发现二者几乎一模一样。在不同的时空,两代人对年画色彩的把握如出一辙。
  经过多年苦心搜集,邰立平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夙愿,先后出版了两卷《凤翔年画选》,内容包括邰立平能够找到的共300多幅传统年画。
  中年钻研谋求创新
  邰立平曾被一个问题困扰很多年:自己创作的年画为什么一直没有大的影响力?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必须走创新之路。于是,他对传统的木版年画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残缺的《西游记》系列年画中,补充了《三藏收徒》《龙宫借宝》《白骨洞》等内容,又为《白蛇传》系列年画添加了《奉子拜塔》《盗仙草》等内容,凑够一套10幅作品。此外,邰立平还创作了《男女都一样》《娃娃少而康》等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尽管对这些新年画,人们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但邰立平认为:年画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作品能留下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1986年,胶印年画逐渐在市场兴起,老百姓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型年画。1987年,为应对胶印年画对传统年画的冲击,邰立平尝试用宣纸印年画,又将传统颜料换为国画颜料,以满足收藏界的需求。如此应变,让他的年画作品兼具传统特色和时代特色,迅速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
  “由此可见,年画其实还是有市场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青春力量和智慧来传承。”邰立平说,为此,2011年4月,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陕西凤翔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成立,成为年轻人学习凤翔木版年画的基地。邰立平还培养儿子、儿媳继承年画艺术,他们也获得了“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邰立平衷心希望,凤翔木版年画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让这门传统艺术实现无断代传承,永远盛开在艺术之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