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响彻山间,知音难觅的故事流传至今;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临刑之时,仍要弹奏一曲《广陵散》,令无数后人为之敬仰;二十世纪,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意境深邃,在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古往今来,中国民族器乐以其独有的魅力长盛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为世人所喜爱。
老少皆宜民族器乐受到热捧
时至今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共同出现在群众生活中。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无论是在大雅之堂,还是在公园、小区,二胡、琵琶、古筝、竹笛、洞箫等民族乐器演奏的场面随处可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许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开始走进民族器乐的世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声乐之美。
人民公园是市区众多民族器乐爱好者的练习场地。日前,笔者在公园内看到,假山上、亭子里、长凳上,三三两两的民族器乐爱好者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一番,好不自在。聚在公园一角的一个团队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三位老人正对照着歌词唱着《望月》《红河谷》等歌曲,还有四位老人分别用二胡、竹笛等进行伴奏,曲韵悠扬、特色鲜明。
秋日的一个上午,笔者在我市老年大学四楼的器乐教室内看到,在老师的指导下,10余名高级班的学员正在认真进行二胡技法练习,大家一起演奏《我的祖国》《茉莉花》等曲子,虽然还需要对照着曲谱,但演奏得有板有眼。该校教务处主任亢先生说,学校现开设有二胡、古筝、葫芦丝等民族器乐学习班,各个班的报名人数目前正呈现递增趋势,仅2019年春季班的学员就有10个班200人左右,人数比上一学期增加了10%。据他分析,现在很多老年人喜欢学习民乐,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渐退休,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民族音乐的迷人魅力,致使学习人数逐渐增多。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笔者在市区凯旋城小区门口的小商店内看到,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正坐在柜台后面,对照着曲谱认真地学习拉二胡。孩子的妈妈高女士说,女儿叫优优,由于她姑姑是一名民乐爱好者,优优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坐在姑姑跟前看她拉二胡,很是痴迷,于是,高女士在优优6岁时给她报了二胡学习班,至今学习了三年,去年在陕西省宝鸡赛区的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市新思远艺术培训学校爱音乐器培训部负责人郑涛说:“近几年学习民族乐器的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多,好多家长给孩子报名时虽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民乐。”这就是民族器乐的魅力,它根植在我们的血脉中,不论年龄大小,一听到它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内涵丰富民族音乐源远流长
近年来,古风音乐逐渐流行,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一些游戏中,古风音乐都显示出独特的中国式美感。很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都通过民族乐器的装点,成为现代人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文雅选择。
如出自汉乐府的一首采莲诗《江南》,被现代音乐人用琵琶伴奏,歌手再用轻柔婉转的声音吟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采莲场景的欢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将进酒》《琵琶行》《月满西楼》《钗头凤》等名作,现在也配上了个性鲜明的古风音乐,成为时下乐坛的一股清流。
喜欢古风音乐的市民王晶说,对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听一些古典名曲,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悟古人追寻天人合一、自得其乐的心灵境界,这也是中国文化通过音乐这一形式的独特表现。
日前,在周礼乐府内,宝鸡市周礼乐团正在和宝鸡市民族乐团一起进行排练,舞台上不仅有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二胡、琵琶、古筝、唢呐、编钟、云锣、木琴等多种民族乐器也参与其中,中西乐器配合演奏相得益彰。
宝鸡市民族乐团团长屈润民说:“民乐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粹,二胡已被视为民乐的代表,我们应该发扬传承民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乐、认识民乐,让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得到传承与彰显。”不仅屈润民喜欢二胡,他的两个孙女在耳濡目染中,对这种能发出类似于人声音的乐器也感到特别亲切,并钻研其中。大孙女现在西安某高校读研,在学校的各类文艺活动中,她的二胡表演受到师生喜爱。小孙女自6岁起就开始学拉二胡,14岁时就在第四届全国二胡大赛敦煌杯比赛中获得银奖。
在生活中,除了二胡,大家见得最多的民族乐器,恐怕就数唢呐了。尤其是在农村,唢呐更是被人们所熟知。在周礼乐团专门进行唢呐演奏的祝战伍说,唢呐作为民族管弦音乐中的色彩乐器,表现形式多样,不仅可以营造高亢、激昂的氛围,也可以表现悲愤、凄凉的色彩,代表性的曲子有《百鸟朝凤》《打枣》等。现在屈润民正在教十来个孩子学习,还有十来个退休老同志跟他学习民族吹奏音乐,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民族音乐,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展现魅力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煮一壶茶,手抚琴弦,空灵而悠远的声音响起,让人不禁沉醉于其间,更能从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原始与纯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乐以其独有的魅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据宝鸡列电中学从事十多年音乐教育的王莹老师介绍,中国古代的音乐为五声音阶,五音即宫、商、角、徵、羽;现代不少学者认为,五音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可以将其对应为金木水火土,或是人的心肝脾肺肾等。近年来一些出土的简牍中屡见五行配五音的不同说法,而繁体字的“药”字就是由一个“乐”的繁体字和草字头组成。可见中国古代的五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渭滨区文化馆馆长齐晓光说,该馆曾于2013年至2014年开展过一次由葫芦丝协会举办的免费培训,前后吸引了几百名市民报名学习。现年58岁的蒋宝芝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说,2013年时她得知有这个惠民培训后,便和几位朋友前去渭滨区文化馆报名学习,通过老师的培训,她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后来她在生活中坚持练习,到现在已经练习了6年时间。“自从有了这个爱好,不仅让生活充满了乐趣,还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蒋宝芝说。
提起我国民乐的魅力,郑涛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宝鸡文理学院一对教师夫妻的孩子,在他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洞箫,后来这名学生前往新加坡上中学,他们宿舍除他之外,还有五名分别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而让这名宝鸡籍学生没有想到的是,宿舍其余人都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在五个人分别演奏了一曲之后,他只用洞箫吹奏了一曲简单的《小白菜》,就令几名室友大加赞赏。回国的时候,这名学生专门对郑涛讲了这个故事,后来这名学生还介绍同学来学习民族乐器。
郑涛说,这几年,来他这里学民乐的学生从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70余人,说明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回归。
民乐彰显中国元素
张晓燕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临江仙》中写道:“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美好的词句,一下子就让人想到了器形优美的琵琶,这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
陶土烧制成埙,翠竹削制成笛,金丝楠木、紫檀可做古琴古筝,乌木红木可制二胡,还有笙、管子、巴乌、唢呐、箫、琵琶、箜篌、三弦等等,中国民族乐器,品类众多,音色优美,历史悠久。这些民族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宝鸡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古人在战争、祭祀、宴飨中使用编钟、石磬等为乐器。西周人能熟练地使用古琴、鼓、铃、瑟等乐器,对管类乐器如箫、管、笙等也造诣颇深,乐曲可以参看《诗经》,那里面都是那个时候的乐曲啊。看到这里,你一定会由衷敬佩我们的祖先,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三千年前,诗书礼乐,君子淑女,稼穑采薇……
音乐感染人心的作用是长远的,音乐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中国古人认为四技(琴棋书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君子修身之本。要提高一个人的音乐素养,了解国学的深厚底蕴,培养独有的民族气质,学习一门民族乐器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学习民族乐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是大多数父母热衷的事,其中不少人选择学习民族乐器。与几十年前相比,学习乐器已经少了很多有关未来职业规划等较为功利的思想,更多的是想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让他们通过学习音乐去理解人生的另一种美好。当然,另一种现象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学习民乐的群体不断增大,反映出曾经奋斗大半生的这一代人,在夕阳将至之时想体味和感悟民族音乐之美的精神追求。这两大群体,对中国民乐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习民族乐器,可以更好地用音乐诠释中国元素。用传统的中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能将中国人特有的美和气质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中国人生命诚恳与善意态度的流露,它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上柔韧而持久,带着鲜明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中国元素,把精致、细腻、壮美、辽阔以及优雅传递给世界。这种通过学习得来的实践性音乐素养将会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潜移默化中使他对其他艺术的欣赏,对音乐的参与度,甚至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很有益处。
学习民族乐器,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中国声音。世界音乐之林应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因而更不能缺少了中国民族音乐。只要有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传播中国民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奏响中国声音,把流传千百年的中国民族音乐之美展示给各国人民,让世界知道中国不只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更有奔腾的《赛马》、悠扬的《百鸟朝凤》《渔舟唱晚》,人们自然会感受到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东方之美。中国民乐传递出来的中华文明之光,能温暖“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