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一千多年前的一场秋日宴会,青年诗人王勃按捺不住自己的胸中豪气,即兴书写了这些文字。我们虽无法亲睹其墨宝,但从文章之锦绣,可想见其书法之俊逸;一千多年后的今日宝鸡,同是秋高气爽,同是文笔盛会,同是墨客云集,而佳作纷呈,“文彩精华”,又岂是那场滕王阁宴会可比!
宝鸡,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马上就要书写其最精彩的华章、最为璀璨的卷轴,岂不令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不久前,《文化观察》栏目推出《宝鸡,孕育名家名碑的宝地(之一)》,引起关注,本期再次推出“之二”,特引几幅名家名碑名帖,数其掌故由来,以助方家之雅兴。
豪气干云的《出师表》碑
在诸葛亮去世地五丈原诸葛亮庙献殿内的墙壁上,镶嵌着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石刻。前后《出师表》共1500余字,由37块长66厘米、宽55厘米的小石碑组成,石碑刻工精良,贯通东、西山墙,颇为壮观,游人至此,无不留步观赏。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另外,在东墙前《出师表》的开头处,还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写的“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个大字。
《出师表》石刻后有岳飞书写的自跋,大意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拜谒了南阳武侯祠,适逢天阴下雨,就在祠内住下来。入夜之后,岳飞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文章,当看到前后出师二表时,伤古感怀,不觉泪如雨下;当天晚上竟无法入睡,坐待天亮。第二天早晨,祠内道士请题词留念,岳飞即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写就,在写的过程中,他涕泪交流,写完搁笔,方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
这段自跋介绍了岳飞书写《出师表》的经过,那么问题来了:岳飞《出师表》墨本既然出自南阳,其石刻怎么会出现在他并未到过的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里呢?
据岳飞自跋后的清代官吏方玉润、左宗棠、袁保恒、胡鸿宾跋语记载:乾隆年间,此墨本先是江苏铜山杨氏从商丘宋氏购得,并以之刻石拓印,但墨本从不示人。后来杨氏因故将墨本质押给亳州一个商人,过期未赎回,墨本遂落商肆。同治年间,为袁保恒旧时的一名仆从购得,辗转到了袁保恒手中。光绪四年(1878年),岐山县令胡鸿宾重修诸葛亮庙时,邀请当时名驰西北五省的石雕工樊登云,依据袁保恒藏本勾勒上石。此碑虽系翻刻,但其刀工纯青,镌镂出神,随笔走刃,入石三分,形同真迹,惟妙惟肖。
《出师表》碑自问世以来,民间对其书法艺术一直评价不低,其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
气象磅礴的“横渠四句”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块闪烁着张载“关学”思想精髓、气象磅礴的“横渠四句”碑,镶嵌在眉县横渠镇张载祠的外墙上,书写者是民国著名书法家、享有“近代书圣”美誉的于右任先生。名人语录加名家书法,震古烁今,吸引了多少拜谒者驻足品味,沉思徘徊而不去!
我们知道,于右任作为一名书法家,又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崇拜者和理想实践家,一生不同时期书写了不少有关“横渠四句”内容的书法条幅和书法题签。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举办竞选之时,别人用“条子”(金条)拉选票,于右任也用“条子”,他写了近两千幅“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用于拉票,虽然最终落选,但他不愿合污的正直品格赢得了选民长久的掌声。
那么这块完整的“横渠四句”碑题写于何时何地?细看碑文落款一列小字,有“于右任先生为横渠后学严协和注解孝经题写张载语”等字样,这名叫严协和的人,又是谁呢?
记者经多方打听,找到眉县政协原副主席严治平,严治平曾从事教育工作,1999年退休,今年84岁,他讲了“横渠四句”碑产生的经过。
据他介绍,严协和是他的父亲,民国时在陕西农林教育界工作,在汉中、安康、黄龙干过农垦事业,在江苏、安徽赈过灾办过农场,和于右任相识较早。1949年,严协和只身去台湾,1956年,严协和编著《孝经白话注释》时,请于右任为书籍题名,于右任不仅欣然为之题写书名,还写了张载的“四为”名句并题签送他。书付印后,“四为”名句即印在内页里。直到1986年严协和去世,他一直没回大陆,只和家乡亲属书信往来。1991年,严治平托人从台湾捎来父亲编著的台湾版《孝经白话注释》珍藏。
1994年,眉县张载祠扩建,严治平从书上剪下这幅题签书法交给张载祠相关工作人员。我们现在看到的“横渠四句”碑,就是依据于右任的这幅题签书法摹刻出来的。
书艺绝伦的《淳化阁帖》
刊刻于北宋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勾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淳化阁帖》共10卷,第一卷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名臣书,五卷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王羲之书,九、十卷王献之书,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103人的420篇作品。其祖刻本六、七、八卷曾于2003年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收购,在古籍善本的收藏中一向属于珍品。《淳化阁帖》拓本众多,记者这些年在宝鸡所见,无不是些残卷,即就是版本稍好,收藏讲究“宁新毋残”,也不无遗憾。日前,宝鸡市民任先生收藏了一套《淳化阁帖》全本,品相之完整,拓裱之精良,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
这套《淳化阁帖》一套10卷,封面题签者之一王绍炎,经查为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生,1919年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长期在老家萧山从事教育工作,1966年去世。据此可判断该阁帖的制作、题签年代应大致在民国时期。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淳化阁帖》历代拓本流变记录:《淳化阁帖》自北宋淳化年间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刻本流传。宝鸡出现的这套拓本,经专家仔细比对,无论印章、墨迹、题跋,均具明版肃府本,即“兰州本”的显著特征,是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刻石的肃府本无疑。也就是说,即使它是在民国时期拓印成册,依据的版本也是明代肃府本。
观这套法帖之墨迹,可谓“腾蛟起凤,文彩精华”,书法艺术无出其右,让人叹服古人对汉字的精到领悟力和卓越的想象力!
适逢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在宝鸡举办,法帖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