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风,吹过三千年。一方故地,繁花似锦!
“看中国,来宝鸡!”只此一句话,道尽月无月无周原的无限魅力。从三千年前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到如今,宝鸡文物“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文化影响力 “大”起来——来吧,一起领略宝鸡的周风秦韵!
何尊的告白:“中国,在我心中”
出土于宝鸡的何尊,腹中的122字铭文,记述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迁都等西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并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
宝鸡是一块“宝地”,这里地上地下的“宝物”星罗棋布。自汉代以来,宝鸡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如今,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馆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全市5万多件(组)的文物一起被馆藏保护。
在新媒体时代,文物不再沉睡在宝库中,博物馆通过文物外展、文创开发、跨界融合,用创新的手段和富有趣味的方式,把文物推荐给大众,让它们和大众更好地亲近。
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到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保护展示大棚;从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到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在宝鸡,一批批文物保护精品工程、红色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通过文物去读宝鸡历史、听宝鸡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出深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智慧和精神力量。
“文创+旅游”带来新活力
就在几天前,宝鸡文旅又获大奖!9月20日在天津,宝鸡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
近年来,我市牢牢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理念,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等十余项荣誉。此次获奖,是对宝鸡文旅融合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获得的又一大奖。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市也不例外。“文化创意+旅游”,不仅挖掘了地域文化,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而且给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让旅游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春晚”;同时,各个县区、景区还推出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凤县的《凤飞羌舞》、周文化景区的《鬼方之战》、九龙山景区的《三英战吕布》、关山草原的《追梦秦风》等一系列表演,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有力传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在宝鸡,随处可邂逅缤纷美景,有太白山、大水川等山水生态美景与文化的交融,还有周公庙、九成宫、张载祠等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汇聚出宝鸡文化旅游的一池斑斓!
“努力干一起干”的坚强与乐观
“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是宝鸡文化财富之一,鼓舞着一代代宝鸡人拼搏前进。
80多年前,路易·艾黎和著名经济专家卢广绵等人,将失业工人和伤兵组织起来,生产军需民用物资,支援前线抗战,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社第一个组织在宝鸡建立。当时,铁匠打铁声、妇女织布声、机器轰鸣声交织在西府村落间,“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激励着宝鸡人!
作家老舍看到宝鸡工合运动,作诗叹道:“这坚强,这乐观,这民族生命的丰富,从流离与死亡中找到活路!”
如今,“工合精神”被宝鸡人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凤县建起全国第一座以纪念工合运动为主题的纪念馆,以工合运动为主题的研讨会也多次在宝鸡举行。“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在新时代散发着新的光芒。
其实,宝鸡像“工合精神”这样的文化财富还有很多。70年来,宝鸡人把这些文化财富合理利用、有效开发,使其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宝鸡发展大会、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等文化盛会,使文化名流云集宝鸡。
此外,雍城遗址、周原遗址、青铜器文物故事等频现媒体,社火脸谱、西秦刺绣、陈仓社火等民间艺术也插上翅膀,飞向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