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本期发布:
浓墨重彩70年
山川秀美
本报记者王兵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这是成文于三千年前的《周礼》中的一句话,记载了周人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保护自然律令的事,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华民族。
  三千年后,在《周礼》的诞生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一场新时代生态文明新实践正在落地生根,其焕发出的磅礴力量,改变着宝鸡的山山水水。
  英英白云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诗经·小雅·白华》
  在诗经里,被甘露滋养的长草在云影下摇曳。那时的陈仓是秦岭陇山间的沃野,芳草碧连天。
  现在的宝鸡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通过陇海铁路西迁到此的申新窑洞工厂,给宝鸡带来了工业文明,也让闻惯泥土气息的宝鸡人嗅到了新奇刺鼻的煤烟味儿;“一五”“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工业企业沿着铁路来到了渭水之畔,由此绘就了宝鸡西部工业大市的底色;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城乡迅猛发展,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挥之不去的霾,特别是一到冬季,蓝天白云、新鲜空气让人怀念。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这道两难命题,在宝鸡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严把企业准入关,引进吉利汽车等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严把源头治理关,对“散乱污”企业实施“退城入园”和关闭搬迁,既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又堵住了污染蓝天的最大“烟囱”。
  为了蓝天,农民朋友主动将祖祖辈辈睡的热炕拆了、烟熏火燎的炕头灶也拆了。“烟雾怪”走了,“蓝精灵”来了!燃气进村,让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新式的电热炕让农民温暖过冬!拆除燃煤锅炉、稳步推进“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加大在建项目工地扬尘治理……“减煤、抑尘、治源、禁燃、控车、增绿”,一套组合拳重重落下,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指数持续下降,“宝鸡蓝”又回来了。
  2018年,宝鸡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3天,连续多年位居汾渭平原城市前列,宝鸡的治霾模式被全国推广。
  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三千年前,渭水边的芦荡,摇曳着君子淑女的情思,河水清且涟漪。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宝鸡人的河流生态梦。朝着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带领全市人民开启了一场治水战。宝鸡相继启动了两轮渭河三年行动,实践并总结出“系统治污、柔性治水”的治水经验。在这场实践中,渭河“百里画廊”无疑是一个典范。宝鸡70%以上的工业产能在渭河两岸,要把“关中下水道”变成“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黄金水道”谈何容易!宝鸡人从最难啃的骨头入手——关停污染大户、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关停了22户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在渭河及其支流,建设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置,由此解决了水污染的问题。
  如今的渭河变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景又回来了。不止于此,“十里花海”“百鸟戏滩”“千亩荷塘”……100多公里的渭河宝鸡段移步换景,驱车行驶在河堤路上,一路风景一路歌,令人心旷神怡!蔽芾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诗经·召南·甘棠》
  曾经为召公遮阴的甘棠树,从西周一直被感念到现代,就算生命走到了尽头,也有新苗“绵绵瓜瓞”。
  新中国成立后,宝鸡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南山北坡植树,在渭河筑坝拦水,种花种草建公园,硬是将飞沙走石、黄土飞扬的恶劣环境,改造成了满目葱茏的绿色宝鸡。“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好生态为宝鸡赢得一张又一张“金名片”。
  宝鸡变绿了,变得更美了!但是,宝鸡人仍不满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加入“美丽中国”建设大潮,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全市总面积的27.8%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位居关中地市之首。以秦岭保护为重点,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建成10个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太白县、凤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实现村庄绿化美化……
  如果说过去的宝鸡在努力变绿,那么现在正在努力变美,森林覆盖率55.26%,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如今的宝鸡正努力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息与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