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打破传统单一公房供给模式,逐步形成商品房、经适房、公租房等多种住房供应体系,群众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供应住房越来越多,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优美——
住房托起群众幸福梦
本报记者马庆昆李晓菲








      曾经三代人住一套房很平常
  1994年12月27日《宝鸡日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当月26日消息《明年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报道了我国将于1995年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稳步出售公有住房,结合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加快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原国家体改委提出,要抓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所有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应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缴纳住房公积金;改革城镇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加快住房服务体系建设。在住房开发建设方面,扩大住房供给,为居民提供适应其承受能力的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出台,彻底打破了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的藩篱。
  其实,在1992年初,宝鸡就率先在陕西省出台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根据在职职工个人上年度月工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作为职工购买、大修住房的资金储备,公积金购房贷款享受政策性低息优惠。王军奎现任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调研员,1993年他调入市房改办,20多年来参与、见证了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历程。他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居民住房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的福利分配制度。
  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主任张世芬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单位职工住的都是公房,房屋使用面积最小的20多平方米,大多是34到38平方米,40平方米以上的就是大房子,租金一般是每平方米几分钱,最贵的一毛钱。那时候,祖孙三代住一套房是很平常的事。到1992年时,我市直管公房有40万平方米。
  市区经二路103号院是陕建二建集团家属院,其中10号、11号、12号、14号、15号楼是1963年前后修建的,均是当时单位的公房。该单位退休职工刘女士说,她当时一直在排队等候分房,直到1972年才在10号楼分到一套,没有房产证,“只有40多平方米,两小间,我们两口子带着孩子住一间,公公婆婆住一间。房子虽小,但我们非常高兴,毕竟自己有个家啦!”
  房改极大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1992年1月28日,宝鸡市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成立,下设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今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同年6月1日,在我市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7月20日,市长途电信线务局为80名在职职工办理了527.6元住房公积金开户缴存,标志着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正式实施。截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1021个单位的10.8万名职工,有了住房公积金账户。
  与此同时,我市采取出售公房、提高租金、收取保证金等方式开始全面推进房改。出售的公房标准价每平方米250元,按照房屋折旧、房龄等折算下来,实际价格是每平方米100多元,买一套公房大概七八千元;不买房的可以继续交租金,政府对租金进行了上调。
  “我市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是金陵新村小区,1985年前后开建。”张世芬说,之后,我市逐步加大商品房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1985年,我市共有4家房地产开发公司;1992年我市迎来房地产开发热潮,房地产开发公司增加到12家;2019年,我市房地产开发公司高达328家。同时,我市也逐步建立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为群众提供住房保障。房子面积越来越大,每户从50多平方米到100多平方米,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家住市区长岭小区的孙军科,在1995年时购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房子宽敞明亮,带有电梯,告别了福利分房,一家五口在新房子里生活得很舒心。
  王军奎说,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后,宝鸡住房资金自主管理模式受到国务院房改办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学习榜样。1997年,宝鸡开始发放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002年9月,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正式更名为“宝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打工者也在城里把家安
  “真没想到能在市上有住房,还没花多少钱。”老家在凤翔县柳林镇的韩先生,在市上一家企业务工多年,一直在市区宏文路租房子住,老婆和孩子则在老家生活,两地分居。
  2016年,他在用工单位开了收入证明等材料,今年经过摇号,在金河尚居小区分到一套廉租房。现在,他与老婆孩子住在廉租房里,一家人生活得舒心快乐。
  金河尚居社区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有公租房和廉租房39栋楼,有6904户2万余人,居民来自22个省份。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最关心的就业、安全、文化活动等入手,为居民解决困难,先后帮助近2000人找到工作;社区还组建太极拳、合唱、秧歌等队伍,通过文艺会演、运动会、卡拉OK比赛等形式,促进邻里和谐。
  房子数量多了,小区环境更美了。市区百翠园、水木清华等众多小区,草木葱茏、廊桥相连、碧水环绕、杨柳依依,各种健身器材更是应有尽有。居民推开窗子见美景,走出家门像公园,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高。
  截至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
  人均住房面积34.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9.8平方米,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城镇人口的29%。从2006年开始,我市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累计投资109亿元,建设公租房项目264个、9.24万套,60个保障房小区成功创建为省、市级“和谐社区·幸福家园”,解决了近25万人的住房问题。众多符合条件的打工者申请到了公租房,把家人接到城里居住,在城里安了家。今年5月,住建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公租房工作座谈会。
  现在,全市住房公积金流程越来越简便,服务效能越来越快捷。提取资金到账实现“鼠标一点,钱即到账”;创新贷款自主核算模式,贷款发放实现了“秒到账”,放款周期由过去的每月2次提高到一周3次;异地转移“账随人走,钱随账转”。王军奎说,每年个人公积金住房贷款发放由2012年的1906人、3.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421人、22.7亿元,市上累计发放个人贷款近100亿元,支持城镇职工购房面积达到2600万平方米。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