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有这么一位导演,提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他执导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广大观众都印象深刻,其中包括:赵丽蓉、巩汉林主演的小品《打工奇遇》,牛群、郭达、蔡明表演的小品《邻里之间》,冯巩、闫学晶、王宝强、潘斌龙表演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等。在近20年时间里,他执导的喜剧作品达200多部,大多在央视各类晚会播出。这位导演就是在影视圈声名显赫的幕后英雄——由二群。
梦想在宝鸡起航
由二群祖籍河北省定州市,1949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他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初期都是在宝鸡度过的。由于父母是铁路系统职工,他跟着父母在宝鸡县(今陈仓区)拓石镇度过了童年,在原宝鸡铁一中读初中,在宝鸡中学读高中。
在中学时期,由二群就已在艺术上崭露头角。当时,宝鸡中学举办艺术活动,他组织并参与表演了原创独幕剧《一百分不是满分》。在剧中,他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的艺术灵气,不仅受到学校师生热捧,还得到现场观看的宝鸡市话剧团演员、导演谢晓青的青睐。谢晓青记住了由二群这个名字,心心念念要把他招入剧团,但品学兼优的由二群有着远大的志向,那就是考取向往的大学,对他来说,演戏不过是校园生活的调剂而已。
然而,事情经常不是按照人们的想象发展的。1968年,由二群在“上山下乡”中被分配到宝鸡西山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暂时停下了奔向大学的脚步。1970年,市话剧团招收学员,早就在剧团“挂上号”的由二群“理所当然”地被招收,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戏剧舞台艺术。
在市话剧团导演曾真的悉心指导下,由二群从场记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剧务、舞台监督、副导演。空闲时间,他阅读各类有关戏剧的书并认真做笔记。深夜里,市话剧团的筒子楼里,他桌上的台灯总是亮的。
1976年,市话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由二群担任班主任,这是他首次参与舞台艺术教学工作。“厚积薄发”“做一个学者型的演员”,他对自己如此要求,也对每一位学员如此要求。学员们说,由二群善于自嘲、勇于自嘲,在自嘲的同时,又能准确而尖刻地指出学员存在的问题,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更言之有序,让人信服,这些都来自他博览群书形成的深厚积淀。
个性在舞台绽放
1981年,由二群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开始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他非常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寸光阴,做了大量详细的学习笔记,工整程度堪比印刷品,足见他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程度。进修结束后,由二群回到市话剧团。
1986年,市话剧团又招收了一批新学员,由二群继续担任班主任,同时还兼任表演教学工作。几乎所有学员都对这个要求严格的老师“又爱又怕”:爱的是希望能参演他排的剧,怕的是他近乎苛刻的要求。演员们常说,由导是“眼毒嘴毒”:说他“眼毒”,是指他看问题入木三分;说他“嘴毒”,是指他谈问题一针见血。排戏工作中,由二群“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既严格要求又注意保护演员的自信。当时,对市话剧团的演员而言,能加入由二群的剧组是一种荣幸,甚至有人说,能被由导批评指点也是一种收获。
和由二群一起工作过的市话剧团(今市艺术剧院)同事说起他,至今仍是赞赏有加:由二群祖籍河北,童年、少年以及青年初期生活在陕西,身上兼具燕赵人的侠义和西北人的彪悍。他好杯中物,做人古道热肠;他疾恶如仇,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他视困难为挑战,坚持到底。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由二群的作品——无论是舞台剧还是影视剧——无一例外地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二群被调至西安话剧院担任国家一级导演。他工作勤奋、成绩斐然:导演了20多部大戏,并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其中,话剧《毛泽东的故事》《马背菩提》《兰州人家》,轻喜剧《大院》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马背菩提》获文化部文华特别奖;话剧《兰州人家》获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精神在故土传扬
2014年7月,市文广局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市艺术剧院话剧团拟新排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希望邀请远在北京拍戏的由二群来执导,没有想到,年逾花甲的由二群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宝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自己的师长。之后,由二群迅速组织带领团队,投入紧张的话剧排练工作中。
在两个月的排练期间,65岁的由二群让后辈们感受到,什么是专业认真,什么是负责执着。大家说:由导这劲头哪里像是一个老头,他精力旺盛得就像是一个小伙子!在排练过程中,由二群带领大家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斟酌每一句台词,推敲每一个动作,完善每一个环节。功夫不负有心人,《梁生宝买种记》获得第七届陕西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精品工程剧目,为宝鸡赢得了荣誉。
5年过去了,参与《梁生宝买种记》的演职人员至今对由二群念念不忘,每每大家给由二群打电话时,年届七旬的他仍然在外地拍戏。大家纷纷感叹:由导的这种工作精神,值得每一个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