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宝鸡有三个叫李家崖的村子,北面的县功镇一个,市区十里铺有一个,本文说的是陈仓区虢镇的李家崖村(今属千渭街道)。之所以单说它,是因为这是一个深受工业文明洗礼的村落。讲李家崖不能不讲老宝鸡都熟知的三个著名的工厂,曾经热闹非常的“李家崖厂区”以及留给李家崖人暖暖回忆的工业产品。
那年冬天李家崖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批内迁者
早在民国时期,李家崖村西侧就驻有一个官办的兵工厂,生产军械枪支和弹药。1949年,宝鸡解放前夕,位于村北坡崖的弹药库突发爆炸,那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给村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那时还很小,听老人说,那是一场意外事故:是一名去弹药库探视的国民党小兵,抽烟时不慎引燃了火药。爆炸时四处飞溅的石块像雨一样落下来,砸坏了坡下平地的不少农舍。”今年69岁的村民李建英回忆,他上小学时,还常常能在那一带的坡面上捡到弹壳。
1949年7月,宝鸡解放,兵工厂被人民解放军接管,1950年改名为西北军区军械部修械三厂,即陕西机床厂的前身。
变化只是开始。虢镇火车站日益繁忙,一条从火车站通往李家崖的铁路支线悄然修建。
1950年12月,虢镇火车站迎来了一批上海人,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国家处于战略考虑,命令上海501兵工厂搬迁至宝鸡,李家崖村铁路北划拨的1500亩土地,正是这个兵工厂的落脚点。随后,带着工业技术的东北人、河北人、河南人、四川人陆续而来,和上海人一道汇入新厂建设的洪流。这些说着天南地北方言的人,成为新中国工业的第一批内迁者。长达几十年的融合,就此开始。
1961年,兵工厂更名为陕西渭阳柴油机厂(代号615厂),该厂和1956年在铁路南建成投产的另一个兵工厂——792厂(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连同前面介绍过的陕西机床厂,三个兵工大厂拱围李家崖,使李家崖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年代“李家崖厂区”就像一个和谐的小社会
现居西安的宝鸡80后作家“秦关暮雪”,老家就在虢镇农村一个叫“新庄”的地方,自小在“厂区”子校念书,他在《消逝的“厂区”记忆》文章里,满怀深情地描绘了一些生活场景,引起了很多“厂区”人的共鸣。
所谓“厂区”(也叫“李家崖厂区”),不是指那种狭义的工厂工作区域,而是包含着集贸市场、街道、店铺、家属区(厂里人叫“村”)甚至麦田等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公共配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正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工业和农业,两种文明在激荡、交融……
“秦关暮雪”说,厂区就是一个小世界,工人和农民构成了小世界的主体,但这里生活着的不仅有他们,还有很多工程师、医生、教师等高素养的人。他们在厂内、厂外栽下了许多法国梧桐,在这里下线了中国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而更多的荣誉像厂部的爬山虎一样布满了具有苏联风格的建筑外墙。每一间办公室、每栋厂房亮起的灯光,都有窗外不远处的麦浪陪伴。金色的麦浪年复一年,绿了又黄;枝叶繁茂的法国梧桐,叶子落了又长。从小到大,“秦关暮雪”曾无数次在夜里倾听机器轰鸣之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那就是时代发展的声音。
最难忘的是厂区响彻云霄的大喇叭。每个厂甚至连村上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工厂播公告、播新闻,村里念通知。因为各厂上下班的时间不一样,喇叭此起彼伏,真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秦关暮雪”说,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里的表就不用上闹铃了,那冲锋号每天从早到晚都会按时响起来,以至于到西安上大学后,每当下课校园广播站的声音传出来时,都恍若有一种在家的感觉。村里的喇叭“出勤率”不高,偶尔用一下还经常“撞车”,而且远没有615厂的喇叭声音大,经常是大喇叭说完,队长又挨家挨户重新通知一遍。这么多年,村里的喇叭最大的变化就是开腔的台词从原来的“社员同志们注意咧,说个事”变成“村民同志们注意了,通知个事情”。这小小的变化也展示着时代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
那段时期“渭阳”摩托曾风靡三秦
宝鸡人,你还记得“渭阳”牌摩托、“双鸥”牌洗衣机和“连环”牌台式电风扇吗?
我想,你一定会会心一笑,然后轻叹一口气:这些品牌是那么遥远,又是如此之近,但毕竟都过去了!
615厂造的发动机、陕西机床厂造的磨床、792厂造的继电器,在上世纪80年代,三个厂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保军转民”,利用各自的技术特长,生产出一系列民用品。其中,WY—50型轻便摩托车,“双鸥”牌单、双缸洗衣机和“连环”牌台式电风扇分别为615厂、陕西洗衣机厂(即陕西机床厂)和792厂生产的代表性民用品,都曾获得过省、部级优秀产品奖,风靡三秦大地,备受百姓欢迎。
“秦关暮雪”至今依然记得他小时候在“厂区”电视里看到的画面:一个大汉摇着船,船上放着一台洗衣机,大汉与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对话:“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咧!”“啥牌子的?”“双鸥牌的!”“这洗衣机咋个样嘛?”“嫽扎咧!”“嫂子,以后洗衣服到俺家来!”
“双鸥”洗衣机是陕西洗衣机厂的骄傲,更是虢镇人的骄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带着西府人特有的纯朴与善良,远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双鸥”洗衣机的广告就像“燕舞”录音机的广告一样,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写照。
615厂造摩托,缘于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当时的西德引进了生产线,再加上一批人才储备,所以“渭阳”牌轻骑摩托车就应运而生,跑遍了三秦大地。
记者在村民李建英家里见到了两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连环”牌电风扇。李建英自豪地介绍说:风扇采用铜芯线、铸铝外壳,质量那是“杠杠的”,这么多年一直在用。至于渭阳摩托和双鸥洗衣机,李家崖人哪家没用过?他骑“渭阳”骑了40年,年轻时骑着摩托,风风火火办“村办工厂”,依托大厂资源搞配套产品,一干就是十几年,给村民带来不少福利。现在家里“渭阳”早换成了“四个轮子”,但对“渭阳”摩托的怀念,对大厂的情谊,一直藏在心底。
记者手记
615厂的法桐
暮色渐浓,步入615厂生产区,宽阔平坦的道路向远处延伸,两边净是挺拔肃穆的法国梧桐,一排排或明或暗的大厂房掩映在浓郁的树荫下,影影绰绰的劳动身影和低沉涌动的机器声,透过明亮轩敞的大玻璃窗依稀可辨。
这是一幅厂矿子弟何等熟悉的画面!
法桐树,似乎总是厂矿文明的注脚和象征,宝鸡许多大厂都喜欢栽它。特别是当一种文明或繁华褪去时,它们还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时光的卫士,有的苍髯老矣,有的英气勃勃,有的遍体肌瘤,有的刀削斧斫。夏风拂过,它们低声细语,好像是在对上班人亲切地致意;秋风吹过,落下一身枯叶铺满道路,那是它们对下班人温暖的提醒。它们无惧风刀霜剑,久经沧桑,经过了繁华,也守得住寂寞,默默地守护着工厂的昨天和今天,不离不弃。
链接一
李家崖位于原宝鸡县城西4公里处,分布陇海铁路两侧,清道光年间,以村子地处坡崖且李姓人早居得名。驻地由大中型企业拱围,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厂区商品生产集散地。
——据1992年所立村碑
链接二
父亲的自行车骑得很缓慢,这让我永远记住了那晚路灯的晕黄,那晕黄的灯光透过路两边茂盛的法国梧桐静静地散开。枝叶随风轻晃,路上已是一地斑驳。粗壮的树径诉说着它站立的久远。路的西侧,兵工厂刷着红色涂料的厂墙雄伟地立在一排整齐的法国梧桐的后面;路的东侧,麦子隔着一排梧桐树发出夏风轻抚后特有的沙沙声。
——摘自“秦关暮雪”《消逝的“厂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