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小区环境优美,健身设施齐全,文明标语醒目……曾经脏乱差、缺乏管理的老旧小区,一年来在渭滨区探索实施的老旧小区“微治理”管理模式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区微治理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马庆昆李晓菲
       旧小区大变样
  位于市区新建路西段的“沁心院”小区,院子不大,却让人感觉很温馨:粉刷一新的白色院墙上,整齐地悬挂着木锨、犁耙等农具;院子一角,用汽车轮胎做成的秋千受到孩子们欢迎……这是9月9日,记者在该小区看到的情景。“我们小区漂亮吧?院子虽小却‘五脏俱全’,电子门、监控设备、消防器材、文化墙,一样也不缺。”小区居民杨宝文笑着对记者说。
  “沁心院”小区过去叫新宝路社区17号院3号楼,安全、卫生、消防等长年无人管理,由于没有监控,居民经常丢东西,大家对此怨声载道。2018年,渭滨区在经二路街道率先试行小区“微治理”,17号院3号楼成为“微治理”先行试点院落。小区成立了院落党小组和自管小组,两个小组将居民反映最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进行梳理。
  “院落党小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居民组成的小区自管小组对小区事务最为熟悉,大家商量着办、合作着办,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新宝路社区党委书记陈永福说。通过治理,坑洼不平的路面被填平了,门禁、监控系统安装到位了,议事微信群建起来了……小区面貌变样了。
  小区“微治理”,是渭滨区独创的社会治理模式。由区民政部门牵头,协调组织、宣传、政法、财政、人社、卫健委、公安等部门,在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管理等问题的同时,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弥补了基层管理与服务的不足。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区“微治理”以“党建+”为核心,以“微治理”项目为载体,在组建小区党支部、党小组,以及小区自管小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经费等措施,积极培育邻里互助类、志愿服务类、纠纷调处类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环境整治、社区文化、孝老爱亲、平安建设等居民自治活动。
  渭滨区自2018年开展小区“微治理”工作以来,先后将15个社区、78个老旧小区纳入试点。如今,开展“微治理”的小区,居民的琐碎事第一时间有人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第一时间有人帮;哪里出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有人调解…… 
  “微治理”解难题
  渭滨区是我市的老城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区人口增加,全区百余个老旧、三无小区,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区“微治理”从群众最关切的小事着手,解决影响群众幸福感的痛点、难点问题。
  今年67岁的曲桂珍,是新渭路3号院的自管小组组长,她有一本日记,记录了院子在治理过程中的细节。
  “2018年7月12日,商议长安大学为我们小区制定的‘微治理’模型。”“2018年8月20日,期待已久的大门维修和门柱重新建造已基本完工……”
  曲桂珍所居住的新渭路3号院,居民不多、事情不少,私搭乱建、下水管道经常堵塞,大家怨言颇多。随着渭滨区开展小区“微治理”,昔日的煤棚成了“农耕”菜园,下水管道进行了维护修缮,锈迹斑斑的大门换成了亮闪闪的不锈钢大门……
  小区“微治理”,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经二路街道办事处新民路4号院自管小组组长张银宏告诉记者,在开展小区“微治理”以前,他们小区连个大门都没有,闲杂人员随意进出,很不安全。而且,楼道堆满了废纸壳、旧花盆、饮料瓶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小区不仅装上了漂亮的大门,环境卫生也大变样,居民给小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幸福小院”。
  渭滨区相杨路社区九华龙石小区以前是“三无小区”,经常有居民在楼道给电动车充电或是“飞线”充电,存在火灾隐患,许多居民对此有
  意见,却没有人愿
  意管这“闲事”。“小区‘微治理’后,规划了停车位,建起了智能充电站,直接解决了这个隐患。”居民李宗怀说,小区还建立了邻里议事会,如果发生乱拉电、乱停车的事情,第一时间就有人管。
  成效显全覆盖
  目前,渭滨区成立了34个院落党小组、61个居民自管小组,建立了47个社区居规民约,培育邻里互助类、志愿服务类、纠纷调处类等社区社会组织265个,小区“微治理”的成效越来越显著。
  渭滨区马路街社区在东二路23号院建立了院落“微组织”,开展院落提升改造、种植绿植等工作,营造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美丽院落;火炬路社区开展了“爱萌芽”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滩路社区的“智慧化无人微社区服务云柜”,为需要办事的居民提供24小时无人值守式服务……
  在全面推进小区“微治理”的过程中,类似停车混乱、没有休闲空间、环境脏乱差这样的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一些居民的合理诉求也得以实现。
  路长见是市区汉中路南段与新建路十字“花开幸福小院”的居民,他十分喜欢养花,却苦于没有养花的地方。今年,小区开展“微治理”,成立了自管小组,专门帮居民解难题。路长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自己养花遇到的难题告诉了自管小组。没想到,在院落整治过程中,自管小组在小区里专门腾出了一片空间让他养花,不但满足了他的心愿,还美化了小区环境。
  前不久,在渭滨区召开的城市小区居民自治暨养老工作改革现场会上,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李鹏飞,对渭滨区小区“微治理”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渭滨区试行和推进小区“微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大胆创新,尤其是在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困难和诉求方面反应迅速,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记者了解到,在试点的基础上,渭滨区将在2020年实现辖区所有小区居民自治组织及物业服务全覆盖,使全体居民成为小区“微治理”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大幅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声音
微治理作用大
韩正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渭滨区“微治理”的做法值得借鉴。小区是社会的细胞,老百姓的幸福感是由一个个满足他们的小诉求、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累积起来的,因此,开展“微治理”意义重大。
  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从面上进行大的治理,更需要从基层一点一点地累积。特别是城市的一些老旧小区,建造时间长、基础设施差,物业公司不愿接手,群众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了大家的幸福感。开展小区“微治理”,要紧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微小事,要真正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老百姓不出院子就能感受到幸福满满。
  开展“微治理”,好就好在上下都能参与进来,共建共治共享。光靠哪个部门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特别是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发挥小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使“微治理”起到大作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