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温亚军——
在生活里淘金的小说家
本报记者巨侃






  艺术成就
  温亚军,1967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初中因家贫辍学回乡务农。1984年11月入伍,曾在新疆喀什、乌鲁木齐等地服役16年。2001年初调至北京,现为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长,大校。199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发表短篇小说100多篇、中篇小说50多篇;著有《西风烈》《无岸之海》《伪生活》等7部长篇小说,出版《硬雪》《寻找大舅》《落果》《驮水的日子》等18部小说集、《一场寂寞凭谁诉》等2部散文随笔集,共计400多万字。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硬雪》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短篇小说《成人礼》获《小说选刊》奖,短篇小说《金色》获《中国作家》奖,中篇小说《地衣》获《十月》奖,中篇小说《花弄影》获《上海文学》奖。曾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五、七、八、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驮水的日子》《划过秋天的声音》《成人礼》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采访作家特别是小说家其实是件挺难的事,不是受访者的问题,而是采访人自己,容易被作家的作品“带入”,对作家产生一些误读,从而失去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有的作家会下意识地迎合这种“误读”——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作家本人也需要一些所谓“光环”的东西。
  但温亚军不是这样的作家,他非常冷静、实在,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作品都是如此。尽管已经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很大成绩,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成功。对小说家温亚军来说,成功还有更高的标准。
  写作起因是为丰富生活
  温亚军1967年10月出生于岐山县曹家乡(今属蔡家坡镇)四原村,在村里上的小学、初中。后来,村里初中撤并到乡里中学,他又读了一年多,还差一学期毕业时辍学了,那年他14岁。辍学后,他回家干农活,还出去干过临时工。1984年11月,17岁的他入伍到新疆,16年后,调到了驻北京的部队。
  17年的故乡生活,那里的亲人、土地、房屋、邻居,还有不远处的南山,尤其是饥饿的记忆,都是那么刻骨铭心,以至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不止一次说,没有故乡,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
  一名农家子弟、边疆军人,是怎样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
  “我在新疆生活过16年,最初的军旅生活很枯燥,想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点,就开始写小说。”温亚军说。
  虽然没在边疆的农村生活过,但温亚军有陕西农村生活的深刻记忆作参照,凭着对小说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他拿起笔,想象着一幅幅西域乡村生活的生动画面……他像一只来自故乡的火鸟,一旦飞向广阔的天空,激情和灵感同时被点燃:无数个沉静的夜晚,小说灵感如约而至,想象变成了具象,一些白天无法捕捉的人物和细节,重新呈现在他眼前。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他会尽力控制内心的激动,潜心编织自己的梦想……
  1992年,温亚军在《中国西部文学》上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探家》。温亚军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探家》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写回故乡后,对于眼界、情感方面变化的认识。“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我只是在努力写一些自认为的生活,我的文字所表达的那些环境和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我用心创造出来的。在写的时候,我能够平和地对待笔下的这些人物。”
  处女作《探家》开启了温亚军后来的写作风格:简单的故事总能写出特别的意味。像《成人礼》《麦饭》《金色》《不合常规的飞翔》等作品莫不如此。那些“漫不经心”的叙事,都是为最后的“意味”蓄势,只等时机一到,便和盘托出。这显示出温亚军非凡的文学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对短篇小说独特的理解。
  作品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这些年来,温亚军写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中、短篇小说。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讲了一个西域山地上的军营,人和驴如何磨合、相处的故事。故事虽然小,却蕴含着非常感动人的真情,流淌出一种奇异的美。
  首届柳青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硬雪》讲了一个新疆雪原游牧人家的故事:丈夫为找回一只走失的母羊,和一只凶残的饿狼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只带回来一张羊皮。丈夫的雪原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写法和结局都有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的感觉。
  获《中国作家》奖的短篇小说《金色》讲了一个沙漠淘金者的故事:一个女人闯进淘金地看望自己的丈夫,丈夫面对一个极端异常的规矩,在妻子和金子之间艰难抉择,最终他放弃了应该放弃的,毅然偕妻逃离淘金地。
  像《病中逃亡》《划过秋天的声音》《片断》《游牧部族》《成人礼》等多部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军旅、边塞、游牧特征,让人想起唐代高适、岑参创作的边塞诗,充满雄浑、苍凉的地域风格,塑造的人物无不坚毅果敢、勇于抗争、不畏艰险。有评论家说,温亚军的小说是华语作家笔下“硬汉”小说的杰出代表。
  “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那么他的作品会像羽毛一样轻飘飘。”温亚军说,环境对作家的作品风格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作家都在作品中努力呈现自己的地域特色。新疆是一个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地区,温亚军在新疆当兵16年,人生能有几个16年?所以新疆在他的心目中永远占据着重要位置。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新疆的,但他心目中的新疆,不像别人说得那么神乎其神。他喜欢简单、直接地描述一个清晰、明朗的新疆。他说:“我写新疆的小说,没有一篇不是想象出来的,可是,并没有脱离那里的生活实际,但也不是原生态。作为小说,只有原生态就失去了实质意义。小说还是要在生活之上的。”
  对于地域环境中的人物设定,温亚军说,他想象归想象,但从不编造人物,他随着对生活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小说的理解也越来越单纯,想象那种环境中的人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怎么表达,在他看来,就是这么简单。
  赤子建言家乡发展
  由于父母都在宝鸡生活,温亚军有机会常回老家看看。他说这几年宝鸡乡村变化巨大。他17岁离开家乡时,有自行车的家庭都很少。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每家都有小汽车,这种不为运输只为出行方便的观念改变,令人欣慰。家里几亩地实现了半机械化耕作,人们不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而且物质很丰富,这就是社会的明显进步。
  谈到宝鸡未来的发展,温亚军表达了他的一番赤子直言:宝鸡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尤其是环境方面改善很大,他有好几个战友转业后定居宝鸡,生活很不错。他刚去过成都,发现成都的城市规划与人性化设置不容小觑,比如城市公交的换乘免票等细节。他认为,凡是概念先行、大而化之地谈发展,都是不太靠谱的。成都很少谈什么优势,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去做才更人性化。去年他还参加过“看成都”活动,没有站在规划图前听讲解,而是直接进入街道、社区,体会真正的居民现实生活,感受到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攀升。温亚军建议,宝鸡在发展中要更注重人性化,比如怎么把老旧小区的改造搞好,加装电梯方便老年人,美化老城居住环境……
  “这几年,我与家乡的一些作家有了些接触,像咱们宝鸡的吕向阳、宁可、阿探、白麟、常红梅等,他们的作品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的作家差,只是缺少宣传机会。希望能为这些作家造点势,把他们往前推一下,这对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品质大有裨益。”
  温亚军最后表示,感谢家乡给他的人生经验,他唯有努力多写反映家乡的作品来回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