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碑 万年宫铭碑 张载“四为”碑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及面试活动近期在宝鸡举办,可谓回到了书法艺术的老家。宝鸡自古人杰地灵,是孕育名家名碑名帖的宝地,比如唐代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和段府君神道碑,北宋龙泉山普济禅院碑,清代武辅撰书永字八法碑,晚清状元、书法家翁同龢题写的节孝碑,近代于右任题张载“四为”碑,沈尹默题孙氏神道碑,辛亥革命元老、凤翔籍著名书法家窦应昌碑刻,等等。
宝鸡同样拥有众多的民间碑刻研究者、拓印者和保护者。对那些散落民间的碑刻艺术遗产的保护,从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民间文化人到普通百姓,都化作一个自觉的意识,体现了周礼之乡人对文化艺术的尊崇,对刻在石头上的汉字非常喜爱!
流芳百世的三绝碑刻
举世闻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存麟游县九成宫镇,此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宰相魏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世称“三绝碑”。其铭文主要描写九成宫所在地的自然胜景与宏伟豪华的宫廷建筑,叙述发现醴泉及改名的经过;在颂扬唐太宗文治武功兼及版图疆域、治国方略和民族和睦的盛景的同时,又对太宗提出尖锐而深刻的警戒。其碑文用词精练,文采焕发。其书法笔力刚劲险峻,法度严谨,形神俱妙。唐末已有人印制拓片,北宋时期慕名拓碑者与日俱增。明代,九成宫碑帖作为书法艺术珍品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清代拓碑帖者接踵而至,“叮咚之声,昼夜不息”。现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拓本。
清嘉庆八年(1803)瞿云魁任麟游知县时,看到九成宫醴泉铭碑风摇雨蚀日久,卧老荒烟,他用小量木材,抽调民夫,扶碑建房,使古碑屹立原址。此后,当地民众又多次设法保护,使古碑得以留存至今。现在,文物部门已修建了碑亭,专人管护,使这一国宝得到了妥善保护。
另一通颇有名气的万年宫铭碑,也在九成宫镇,碑为青石灰岩质,螭首龟趺,通高2.54米、上宽0.76米、下宽0.79米、厚0.25米。碑阳两边上下饰饕餮纹,中饰二方连续的蔓草纹图案,绕周边为一圈连珠纹。阴线雕刻,线条洗练流畅,图形美观大方,额题篆书“万年宫铭”四字。正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并书丹,书体行草兼有,行书为主,皆为寸书,书艺超脱俊逸。全文730字,描述了九成宫的宏伟建筑和麟游的山川形胜。碑阴有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并学士48人自书题名,唐永徽五年(654)铭碑勒石。
万年宫铭碑不仅是珍贵的石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精品,而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碑首有六龙浮雕狰狞而威严,虬须铁爪,二目有神,呼之欲活,李治潇洒俊逸的行草书艺备受书法家赞誉和推崇。碑阴48人自书题名,字形大小不论,楷、行书体不一,然皆有法度,各见其长。即使贺兰僧伽、阿史那忠、契必何力等少数民族将官之书,亦不草率,自成一体。鄂国公尉迟敬德题名也字字不苟。而褚遂良的书法更显技高一筹,21字,笔笔体现了褚书貌柔而意刚的风格。48人的自书题名证明了我国盛唐时期各民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的史实。题名中的文武官员大多《唐书》有传,但所记官职和自书题名互有出入,因而为订正史书谬误提供了佐证。此碑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有关事件提供了依据,对了解唐代官制亦有参考价值。
万年宫铭碑原来立于九成宫的永光门外,与九成宫醴泉铭碑遥遥相望。后来,因九成宫被毁,加之碑石临近河水,随时都有被毁的危险,后人遂将碑迁到九成宫醴泉铭碑处,保存至今。现已建有碑亭,妥加保护。
除了这两通名碑,立于千阳县草碧镇荒郊野岭处的唐代段府君(段行琛)神道碑,也足可一提。此碑由唐德宗李适撰文,由凤翔官员张增书写的楷字,楷中带行意,颇具大字精神,值得反复玩味。段行琛碑因年久文字严重剥蚀风化,据说其唯一的宋代拓本,为民国大收藏家何绍基旧藏,现已流入日本。
熠熠生辉的书史名家
宝鸡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孕育了众多的书法家。他们或身寄草庐,贫而不改其志,潜心钻研书艺;或蛰伏一方,洗心临帖,摹状大家书体,勒诸贞珉;或变法颜鲁,自成一体,使书如其人,字中见品……
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清道光九年(1829)千阳县寺坡武家沟人武辅撰书的“永”字八法碑。碑长67厘米、宽44厘米、厚15厘米。碑文以“永”字为例阐述写字八法和执笔、运笔法则,刚劲清秀、刻工精细,历来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据《千阳县志》记载:武辅字翼侯,又字三政,号槐亭,贡生出身。幼年家贫,酷爱书法,兼好武艺。传说某年大旱,武辅为避荒去陇东一富户家做佣工。一日,东家过寿,邀请几位地方名流书写寿联。武辅在旁边观看,见诸人比前画后,良久未着一字。主人一时性急,让武辅试写。武辅含笑握笔,顿时“福寿双高”四字骨肉丰满地呈现,众宾无不叫绝。其书法,诸体皆备,最服膺古人《永字八法》及执笔图,并精勒石碑,垂示后学。其一生书碑石900多,牌匾千余,后人以其古冯坊街三通路碑及《重修崇觉寺》两碑为精粹。
千阳龙泉山普济禅院碑,系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立。碑高170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碑铭为僧人善隽摹王羲之体所书,碑头雕有“二龙戏珠”,书法与雕刻均有艺术价值。
千阳另有元代“通微真人蒲察尊师传碑”。此碑阳刻花篆纹,高220厘米、宽96厘米、厚34厘米。碑文千余字,正楷大字,规范严谨,颇具颜体风韵。书丹人不明。
时至近现代,一大批书法名家提笔书丹,勒诸贞珉,为后世所敬仰。像晚清状元、书法家翁同龢题写的节孝碑,近代于右任题张载“四为”碑,民国书法大家沈尹默题孙氏神道碑,辛亥革命元老、凤翔籍著名书法家窦应昌题碑,清末民初宝鸡书家李作栋、王绳武、郭毓秀、王步瀛等人的书法题刻,这些名家遗璞,其中很多发现于民间田垄之畔,为各界群众自发保护,而见诸报端。
保护与传承的佳话
近些年,围绕着碑刻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佳话,一次次地在西秦大地上演。
2012年,书画家马珂在渭滨区益门堡村发现一块亘卧旮旯的麻石老碑,碑阙上面镌刻的“禁采兰草碑”五个极具书法神韵的大字吸引了他。随着兰草碑复立,一段二百多年前发生的兰草佳话在益门古镇再次续演。
2014年,市区某古玩市场出现一方清朝同治年间的墓志,铭碑撰书人系同治十年的殿试榜眼、书法家高岳崧,而墓志主人正是凤翔籍解元郑士范。此碑经媒体报道后,郑士范后人托付凤翔县博物馆回购至家乡。
2016年,岐山县京当镇驸马庄村的几位村民在崖面上取土时,发现一方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家族墓志,志文楷中带行,字体潇洒飘逸,碑身镌有人像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后来,村民将唐铭捐献国家,被定为二级文物,轰动一时……
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自唐朝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原碑由于经长期大量捶拓,不少字迹已磨损。
宝鸡书法界人才辈出,在楷书方面,任步武先生首屈一指。1994年,任步武就将自己习书心得倾注在唐碑补遗工作上。他反复临摹揣摩,以六十岁的身躯,匍匐在冰冷的石碑上书丹,历时10年,将《九成宫醴泉铭碑》《化度寺碑》《孔子庙堂碑》《皇甫诞碑》《孟法师碑》《神策军碑》补遗重刻,成就当代中国书法史上一段佳话,也成就了任步武“楷书状元”之名。
任步武用6年时间查史籍、访名师,补齐文章、确认字形,将九成宫醴泉铭碑缺少、残损不清的238个字全部补齐。10年里,共补遗临制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晚唐柳公权所书6块唐代名碑上的1900余字。
2005年,唐碑补遗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存亡继绝,光照初唐”的声名传扬开来。
宝鸡著名楷书家、金石家张国庆先生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还原出名碑风貌,摹制了九成宫醴泉铭碑。
他先以醴泉铭宋代拓本为蓝本临摹全篇,补出了97个缺损、破损、模糊的字,使碑文得以完整;又从富平县宫里镇进上好青石料,严格按照原碑大小、厚度、形制和比例制出碑身、碑帽;2017年2月,已患重症的张国庆把刻字重任交付给两子执行,自己抱病坐镇现场逐字把关。对欧体书法颇有心得、深具篆刻经验的张剑鹏、张剑飞两兄弟经425日手工刻录,其间历五次校验,终于完成了醴泉铭碑的摹制工作。2018年10月,张国庆先生百日追思会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无缺字本》首发式在张国庆艺术馆举行。这个殚精竭虑的绝笔遗作,让很多书法家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