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
——追忆千阳籍老红军罗启荣
  ◎赵文周
  1941年,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在陈伯钧、王震将军的率领下,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在这支铁军中,有一位担任机枪连副连长的千阳籍战士罗启荣。
  罗启荣生于1910年,原籍是千阳县南寨镇罗家岭;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十分困难,经常是“野菜麸皮一锅煮,五谷杂粮搭着吃”,兄妹几个常饿得面黄肌瘦。上世纪30年代中期,25岁的罗启荣背着镰刀,随村子里的人去赶场割麦。谁知,颠沛到甘肃庆阳后,遇到了几天连阴雨,没有主家雇用,他只能行乞度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掀起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热潮。在庆阳一带活动的红军,为了补充兵源,在村子宣传抗战,动员青年入伍。罗启荣便丢下镰刀,加入了红军26军,被编入了机枪连,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罗启荣在部队,积极进步,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打仗时,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参加了不少和日本鬼子进行的恶战、大战。
  罗启荣的儿子、今年62岁的罗喜存回忆说:父亲脊背上有四个子弹留下的伤痕,每逢天阴下雨,都疼得不敢平躺。当年行军途中,父亲一个肩头背的是锅,一个肩头扛的是机枪,肩膀上扛枪留下的“肉坨坨”,一直没有消失。1938年初,罗启荣被调到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继续担任机枪连副连长,跟随队伍东渡黄河到达晋西北,参与创建了雁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随部队撤回陕甘宁边区;后在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开始屯垦种田,生产自救。他从小就干农活,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白天汗流浃背开荒种粮,晚上煤油灯下纺线织纱,忙里偷闲还参加团里的文化补习班,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还学会了不少字。
  解放后,罗启荣光荣退伍,回到家乡。四十多岁的他,仍然形单影只,在好心人的牵线下,他和南寨镇丰台村一位寡居多年的女子组合了家庭。
  当时千阳解放不久,组织准备安排他到市法院去工作,征求意见时,罗启荣考虑到自己出身农家,文化程度低,就婉言谢绝了。最后组织尊重他的意见,安排他到段家湾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罗启荣带着家人落户段家湾以后,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工作期间,他党性强,嫉恶如仇,尤其对破坏社会秩序、胡作非为的人深恶痛绝,当时有几个青年人,仗着家门户族大,常纠合一起撬门扭锁,恃强凌弱;罗启荣通过走访了解,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最终将恶人绳之以法。他办事公道、坚持原则,村上办学校的时候,需要招一名代课教师,有的托亲戚朋友说情,有的半夜给他送钱送物,都被他严词拒绝,最终由组织选定了一名合格教师。
  罗启荣同志还热心教育事业。他没上过学,在部队才识的字,深知文化对家庭和孩子的重要性。段家湾只有初小,五、六年级学生要蹚过千河去启文小学上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有被野狼咬死的,有被洪水冲走的。1969年县上通知小学由大队来办,公办教师回所在队上教学,罗启荣利用这个机会在段家湾办起了完全小学。校舍不足,他把大队的五间厦房腾出来交给学校,并带领教师从废弃的磨坊拆来门窗、从远处的山岭上伐来木材,亲自带人打胡基、做木工,给教师盖了两间宿舍。他常到学校,给师生讲红军和长征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国爱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段家湾小学办得有声有色,村民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为不少孩子的成才打下了基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