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画家,罗宁在大半生中不断变换角色:当过10年美术教师,当过10年记者,当过10年省国画院和美术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其间,还进入美院学习美术史论。作为在陕西美术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儒雅而谦逊,面对记者的采访侃侃而谈。从他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谈到他对陕西美术博物馆未来建设的意见与展望,他闲话家常般亲切而质朴的言谈,让人感受到西府人特有的直率与真诚。
多重身份,铺就艺术之路
1958年,罗宁出生在扶风县一个名叫下原峪的小村庄。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大哥非常喜欢文学、戏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罗宁很早就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谈到何时走上美术这条路,罗宁说,上初中后,大哥跟他聊天,问他对什么感兴趣。罗宁说,他喜欢文学和绘画。大哥建议说:你学绘画吧,这算得上是一门手艺,以后靠手艺也能讨生活。也就是从那时起,罗宁踏上了绘画之路。有一年,县文化馆办美展,罗宁几天几夜没睡觉,画了一幅作品,跑到县文化馆,问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展出。一位姓田的老师说,这次展览是为国庆专门组织的,你的作品不能参加,但是我们会记得有这样一位小作者,以后有活动会通知你的。后来,县文化馆经常带着罗宁,参加一些绘画展览研讨活动,为他以后的绘画奠定了基础。
1982年,罗宁从凤翔师范美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西安一所小学当美术老师。在当老师的10年时间里,他没有丢弃自己的专业,教学之外,他还为报纸画插图。后来他来到文化艺术报,开始了1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
在报社期间,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0年中,他荣获十几个新闻奖。后来,罗宁担任报社副总编,利用一年时间,扩版并创办了书画特刊,这也是陕西第一份书画类报纸。后来,陕西国画院院长找到罗宁,问他愿不愿意来画院,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罗宁选择到陕西国画院工作,他觉得在这里能继续自己的绘画创作。
教师的辛勤、媒体人的敏锐、画家的执着、管理者的博学和睿智,诸多的职业经历和人生阅历,让罗宁养成了忠于事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深入生活,表现女性之美
《红楼梦》中写道,女子都是水做的骨肉。但罗宁的画作很少刻意炫美,不以外在的、习见的、流行的女性审美观去扭曲对象。罗宁致力表现当下生活中民族女性的蕙质兰心、劳作之美。
在海滨生长的惠安女是闽地人民的精神缩影,其体现的善良、坚韧、勇敢、勤劳等品质不断传承,惠安女的题材历来感动着画家们,罗宁就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罗宁画惠安女,把握了其独特的服装语言却又不囿于服饰。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衣、黑宽裤,搭配起来色彩鲜艳。罗宁在作品中巧妙地降低了色彩饱和度,加入灰调,营造出偏雅的画面基调和氛围,既有民族风情又符合当代审美。
罗宁深知,惠安女题材创作要感动人,就必须从深层次认知惠安女形象所包含的丰富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有对惠安女真实生命诉求的体验和感悟。他深入她们的生活,了解她们的思想,与当地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罗宁的作品赏心悦目,体现出一种甜美和清新。他的笔墨既有特点又多样,用多样的笔墨去表现不同的对象,营造不同的生活氛围和艺术追求。以粗涩的线条表现藏族人物的粗犷,从焦墨的飞白所构成的趣味中,可以体味到中国画传统线条的表现力度。以曲线流畅欢快的舞蹈,呈现南国女儿开心果似的《花季》和俏皮的《晴光》。以线条意到笔不到的简约、准确,勾勒出《闽南女》的清纯风姿。《暖春》表现出画家对拥挤场面和杂沓人群布局及控制的能力,《我的渔船我的家》又显示了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状物写境,表现复杂场面的能力。
罗宁的艺术语言质朴、崇尚笔意墨韵,色彩鲜明,富有时代气息,情感浓烈,充满生活意趣,同时反映出他丰富的艺术性情和唯美的艺术追求。罗宁的画风中流露着单纯、善良、真实。如果说单纯是一种境界,善良是一种修养,真实是一种态度,人们可以在罗宁的作品中感悟出单纯、善良和真实的可贵。
上下求索,不改执着之心
多年来,罗宁以画家、美术评论家、美术博物馆专家的多重身份,致力于美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先后在多所高校和美术馆作学术讲座。他主讲的52集系列专题片《罗宁话馆》,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后颇受好评。他还策划了《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对话兵马俑——欧盟与中国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展览,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罗宁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实现着他的人生抱负。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画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对唐朝壁画的研究细微之至,著有《唐墓壁画出自何人之手》一书;又对近百年来中国画史的人物进行系列评述,为画院的发展提供了考证和依据。在画院的管理上,他以创新的思维、长远的目光,探索画院的发展道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黄土地的农村到考上师范美术专业,从美术编辑成长为文化艺术报总编,从画家到省级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罗宁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勤奋和执着,充满信心而来,再大的苦难都没有击碎他的人生梦想,都没动摇他对社会的责任。
在谈到宝鸡文化发展时,罗宁说,宝鸡处在连接东西部的重要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宝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他诚挚地希望宝鸡在“文化兴宝”方面开拓思路,认真盘点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成产业资源。宝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因为这是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的标志。有了设施,还要有一支热爱宝鸡、有文化担当的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要用相关的政策去稳固。有了人才,宝鸡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他最后说,要把宝鸡建设成“五湖四海”的宝鸡,大家都喜欢来宝鸡了,宝鸡自然就成了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