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发电厂陪伴宝鸡进入新时代






  

本报记者韩正强

  寻找 宝鸡发电厂最早的工人
  记者寻找到的第一位受访者叫高志安,今年90岁,是宝鸡发电厂最早的工人。
  高志安是河南人,1953年,他从老家来到宝鸡,成了新秦电厂的运煤工。当时,新秦电厂只有2台小型发电机,发的电主要供新秦的企业用。1960年,为宝鸡铁路临时供电的市区杨家湾电厂、新秦电厂等三个小电厂合并,在市区姜谭路组建宝鸡发电厂。高志安成了宝鸡发电厂第一批工人,报到后他被派到河北省唐山电厂学习开推煤机。三个月后,高志安学成归来到锅炉运行车间工作。
  高志安说,宝鸡发电厂主要为宝成铁路供电,设备是从原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两台2.5万机组发电机、两台5万机组发电机,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人员方面,当时全厂有800人,技术人员主要是从西安的电厂调过来的。厂里非常重视管理和技术培训,岗位培训不断,以师带徒,集中学习,还经常组织人员到别的电厂学习。高志安后来当上了班长,带出了不少会操作推煤机的工人。他的家属也从老家过来,成了宝鸡人。1986年12月,高志安从宝鸡发电厂退休。清姜河畔高耸的两座冷却塔,那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成了老人幸福的回忆。
  遇见从“宝电”到“宝二电”崛起
  记者接下来寻找到的受访者叫王文源,是陕西宝鸡(宝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曾作为老电厂的骨干,参与新电厂的建设。
  王文源说,宝鸡电厂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当时为解决宝鸡火车站及中山大街照明问题,西京电厂在宝鸡设立分厂,当时发电量很少,而且常出事故,三天两头停电。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7月20日,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宝鸡分厂,快速恢复生产,给市区供上了电。1960年,市区所有电厂合并为宝鸡发电厂,前期主要向宝成铁路和市区供电;宝天线电气化改造后,又向该线和陕甘青电网系统供电。1994年,王文源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发电厂,成了锅炉分厂运行车间的一名工人。工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光鲜,车间里夏天达50℃,一个班下来浑身是汗,人就像是从水里刚捞出来的。1996年9月,国务院审批了宝鸡第二发电厂大型新开工项目计划建议书,当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九五”计划。王文源被厂里选派参与新电厂的建设,从挖第一锨土到厂房建起,再到第一组电机发电,他都一一亲历。
  “2001年7月1日,司厂合并,宝鸡发电厂步入新的时代。”公司党委工作部主任宋守巍说,他参加了当天的合并仪式,心情非常激动。宋守巍是1997年7月分到宝鸡发电厂的,第二年“宝鸡二电厂”建成发电,厂里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老厂上班,一部分到新厂工作,宋守巍被留在了老厂。公司和厂合并后,宋守巍也到了“宝二电”。宋守巍说,新厂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产能也是老厂无法比拟的。宝鸡发电厂建厂后,平均年发电6.7亿度,而“宝鸡(宝二)发电公司”去年发电就上了100亿度,从1998年到2018年累计发电1041亿度,是中国发电“五星级企业”。
  结缘为“宝电”写奋斗史的才女
  最后一位受访者叫寇晓卫,曾参加过“南海电厂”的建设。她说,结缘宝鸡电厂,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寇晓卫是咸阳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电建公司工作,公司参与“南海电厂”建设,她到广州工作了六七年。工程结束后,她和丈夫于1999年被分流到宝鸡发电厂工作。刚到宝鸡时,她很不适应,厂子暂时没房,她就到三合村租了间民房。见过了“南海电厂”的先进设备,再看厂里的“老古董”,寇晓卫心理落差很大。但厂子人非常纯朴,工作很努力,也很好沟通,她很快就融入其中。“宝鸡二电厂”建好后,设备先进,厂房漂亮,直接跻身国内一流发电企业,寇晓卫更觉得她来对了。后来,寇晓卫到公司档案室工作,接触了大量档案。对宝鸡电厂了解越多,她心中越是佩服。她觉得,宝鸡电厂的发展史,就是祖国电力事业的缩影,特别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于是她奋笔疾书写下了宝鸡电厂的“奋斗70年”,文章在全国不少报刊发表,厂里人都称寇晓卫是才女。很多读者看到文章后也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分享陪伴几代宝鸡人的“大烟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