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一珂
8月21日至23日,第十三届全国激光加工产业年会暨宝鸡激光产业发展大会在宝鸡高新区召开,300余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企业代表等,将共赴这场盛会。
2017年,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正式落户宝鸡高新区,至此我市激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如今,已有两年多时光,该中心的落户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小到名片大到飞机零部件激光技术应用很广泛
不足0.2毫米厚的钛材创意名片,上面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用激光雕刻而成,十分精致美观。这是第七届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暨第二届中国(宝鸡)国际工业品采购展览会期间,外国客商们收到的礼物。这份礼物不仅在正反面用激光刻上了外宾的名字与联系方式,还有宝鸡地标性建筑石鼓阁和“看中国,来宝鸡”的旅游宣传标语等,充满创意的礼物得到了客商们称赞。
0.5毫米厚、长宽为200×150毫米的工件,要在上面打出整齐的微孔,一般的切割机很难完成如此高精度的工作。然而,通过激光器,仅仅两个小时,一块高密度的微孔工件就能完美产出……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飞机的蒙皮切割、结构件的焊接,以及发动机叶片激光打孔等,都用到了激光技术。由于激光焊接比普通焊接强度更高、密封性更好,汽车制造上也大量采用激光加工工艺,例如车窗框激光焊接、车顶激光焊接等。
此外,激光技术还具有清洗作用。在高新区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就找到了更加高效环保的工业清洗方式。据了解,钛材在轧制过程中,由厚变薄要经过多重酸洗,容易产生污染。多年来,企业为找寻更好的解决办法花了不少心思。后来,企业了解到,激光能对钛板表面氧化层进行清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省去多重酸洗环节,减少了污染。
记者了解到,2017年,随着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在高新区成立,激光加工技术及器件基础研究平台、激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工程化系统集成平台的逐步建成,使我市激光技术与智能制造的结合日趋紧密,一条涵盖研发、装备制造、技术应用的激光产业链正在逐渐成型。
在展示厅感受激光的神奇
让更多人了解激光
8月19日,记者在位于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展示厅看到,这里展示着众多工艺复杂的汽车零部件,以及制作精美的老鹰、飞机形状的雕刻艺术品,这些都是由激光技术加工的。在中心的工艺实验室里,各类已经研发出的激光加工机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只见激光在金属板上飞快移动,仅几分钟后,复杂的镂空图案就出现在一块金属板上,让人惊叹。
“激光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前来参观考察的有来自各单位、企业、高校等三四千人次,还有高校实习生来此实习培训,我们也经常到各企业推介产品,为更多人科普激光知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激光由于“快、准、亮”越来越被人所知,不少企业也开始借助激光的力量,为企业谋求发展。宝鸡彩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钣金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在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的技术支持下,企业投资300万元采购了一台国内最高端的激光切割机,取代了传统焊切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企业负责人刘红军告诉记者,使用激光切割机一天的工作量,替代原来30到40个工人一天的生产量,而且激光加工的产品精度高,以前许多干不了的活儿,用激光切割机一次就能完成,算下来能为企业降低30%的成本。
据了解,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这两年为企业完成工艺打样、工艺试验近80项,涵盖激光清洗、打标、切割、焊接、表面处理等。此外,今年前七个月,中心为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数量比往年增加85%。
40多家企业进入“激光制造”时代激光成传统产业升级助推器
在一块薄如纸张的金属钼片上要打出微孔,用传统冲压方式根本完成不了。在高新区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用激光技术仅需50秒就能完成一个工件。
宝鸡通吉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难熔金属和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的企业。一次,在和国外客户沟通时,对方提出要在0.1毫米厚的金属钼片上打出直径仅为0.5毫米的小孔。面对这项要求,使用传统制造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最终,企业负责人多方咨询,找到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经过钻研,中心技术人员在极薄的钼片上,打出了密度均匀、直径仅为0.5毫米的小孔,而且一个工件仅用时50秒,激光技术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色金属切割方面,以前一直以线切割为主,这种方式存在精度较差、容易返工等问题。经过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研究和试验,他们发现激光切割可以用于大多数有色金属,使用激光技术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钢管焊接中,激光技术的热影响比传统焊接小得多,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焊缝小,不易发生变形。
激光加工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早已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一项“标配”。我市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加快改造提升的关键时期,激光制造是工业生产中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实现精密加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落实无污染,减少耗材等起到推动作用。
据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激光加工技术自动化程度高、适应性好,无污染、高精度等优势,让不少企业解决了生产难题。目前,我市涉及汽车制造、铁路桥梁、食品加工、航空仪表、数字机床、石油钻采等40多家企业,与中心进行了合作,进入“激光制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