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生态之美与人性之爱
——《大熊猫我的秦岭邻居》创作谈
  ◎白忠德
  文学是个性极强的劳动,寂寞冷清的职业,很难大红大紫。我是写动物的,老虎独来独往,可它是兽中之王,森林里的动物对它俯首称臣,聪明的狐狸也只能借着它耍耍威风。我老家在秦岭深处,那里生活着100多只大熊猫,除了交配期、哺乳期,也都不集群,各走各的道。人类的喜爱,让它享受到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尊严和荣耀。
  2003年,我开始收集整理秦岭、秦岭大熊猫素材,一晃16年过去了,像是睡了个午觉,我还是一只蜗牛,可不是彼时的那只蜗牛。
  大熊猫是我的朋友和邻居,这么些年,我一次次走进秦岭,一点点走近它们,倾听它们的喜怒哀乐,感知它们的幸福苦难,反映它们的过往历史、生态习性、性格命运、保护发展、人们对它们的关爱付出。全球化、现代化让我们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物种消失、资源枯竭、土地沙化,我们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变得也有些紧张、对立。这样的背景应运出了生态文学,它对读者的心灵予以抚慰召唤,让我们的内心归于富足宁静,认识到与自然万物达成和解、消除对抗的紧迫及其途径。
  在生态文学创作中,我们要更多地倡导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爱。一个充满悲悯、爱心的人对所有动物都会爱惜。没有爱,没有呵护,就没有理想的生态环境。生态之美的背后是人性之爱,一个人只有爱他人,才会爱万物。万物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当下我们要做到的,是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的悲悯与关怀。书写的过程,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忏悔的过程,让我懂得以平等之心、真诚之意,与大自然中的生命个体进行交流对话。
  书写的另一层目的在于,人们对大熊猫的国际关注度是最高的,希望能把这种动物保护的热情,延伸到比其知名度低的生命体身上,彼此平等友好地共存下去。
  写作需要深入秦岭,采访当地山民,追踪动物足迹,这样的采风经历给了我不同于以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生命体验。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接地气”,但我更愿意称为“深入生活”。深入秦岭采访体验,就是在“深入生活”,寻找鲜活可感的素材和故事。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非常危险,也非常艰苦,但其间也有快乐。我多次深入秦岭深处佛坪自然保护区,还和一个初中生由向导领着前往药子梁看羚牛。那是个雨天,中午上到药子梁下方的小木屋,下午到梁顶,很快就见到20多头羚牛,在我们下方10多米处吃草、休息、追逐。站在“牛道”上,要是后面再来一群牛,或是这群牛冲上来,我们是很难躲开的。周围倒是有几棵冷杉,光溜溜的,根本爬不上去,所幸没有出现这样的险情。
  这种深入、这种历险、这种体验,绝不是待在家里或办公室就能想象出来的。有了这份生命体验,不仅对成长、对创作,甚至对体质锻炼都有很大帮助。我期盼有更多人关注、热爱大熊猫,甚至拿起笔书写和描绘它们,从日常生活做起,葆有一份给予动物的善念和爱心;也期盼有更多人热爱野生动物、珍惜野生动物,给它们一片森林、一条河流,还有一份不受干扰的自由。
  我作为作者、观察者、思考者,喜欢做梦,梦想把自己活成一只熊猫。我的秦岭熊猫写作,犹如夏夜稻田里呱呱通宵的青蛙,人们习惯了,耳朵起了茧,而大公鸡天亮前那一声啼鸣,让人生出喜悦的期待。我没有大公鸡的本领,就做一只青蛙吧,聒噪着、闹腾着,赶走一点点黑夜的静寂。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