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延安,我把你追寻》,既是祁念曾的诗歌代表作,也是他近期出版的诗集名。作为一名诗人,祁念曾的诗作大都充满着火热、真挚的情感,颇具感染力。这部诗选,可谓明朗雄健、荡气回肠,读来令我心潮澎湃、血脉偾张。诗中,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这些地名,已然成为红色文化的符号,将我们拉回到一个红色历史的现场,回到战争时期的延安。
延安,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彼时的延安,生活极为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1939年至1943年期间,延安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照亮全国人民的心房,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有了追求光明与幸福的希望。读这首诗,能让我们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的目的何在。诗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对延安精神的心仪与向往。说到底,诗人笔下的延安精神,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诗集中,不仅有讴歌和赞美,也有反思和批判。比如,在《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中,作者发自内心地咏叹道:“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其中,“老牛破车”代表既往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则象征着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则是运用对比、比喻等方法警示人们,我们虽然进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快车道,但不能忘记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应清醒地记住,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因此必须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诗集《延安,我把你追寻》之所以入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慧眼,我想是得益于作者对延安精神的熟稔和理解。
1968年,作者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这让他有了多次拜谒革命圣地延安的良机。当时,延安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作者的心境因此显得惆怅而悲凉,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他的日记本上。改革开放以后,延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当地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作者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来到他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绵延。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作者深情凝望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更感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乃是革命的传家宝、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一首诗歌的主题如电光骤闪,浮现于作者的心房——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很快得以面世。
从这本诗集中的许多首诗中,诸如《窗前,飞来一只白鸽》《延安,我把你追寻》《站立的河流》《红树之歌》《沸腾的五月》等,都不难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它们都表现了这本诗集所具有的既昂扬向上、也朴实奔放的审美风格,朴实中透露着激情,豪放中蕴含着婉约。作者力避陈词滥调,戒除空话套话,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而奔放,贴地也飞翔。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检视祁念曾这本诗集,其中的代表作《延安,我把你追寻》以及若干类似题材的诗作,无疑属于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的结合之作。作者在创作联系历史、反观现实题材诗作的时候,注意将红色历史与现实状态有机结合起来,从红色历史现场出发。诗歌集中地凝结了奋斗和挣扎、悲欢和离合、爱恋和愁怨,可认为是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文化载体。在此意义上,祁念曾这本《延安,我把你追寻》,可以说彰显了作者的责任担当精神,凸显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诗歌写作态度,抒发了人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祁念曾的诗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历史的共时性与现实的共时性,从国家的历史维度与时代的现实维度,为读者勾勒出激励其为之奋斗的理想蓝图和求真向善的心理诉求轨迹,在红色历史与时代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思路统领下,以宏大叙事表现时代精神,用红色历史抒写凸显主流价值取向。
《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诗作的创作,按照历史发展实践逻辑,通过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着力开掘红色历史价值,重现令人难忘的历史时空,再现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仿佛将我们重新带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段峥嵘岁月,体现了诗作者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凸显了诗作者的深情投入。鲜明的红色情结和相关细节的呈现,铸就了这本诗集的审美追求特色,整部诗集读来令人激情澎湃、精神振奋。
(周思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