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石镇柴胡种植基地鸟瞰图 西山花椒产业园近景 宝鸡市博仁中药材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线 拓石镇柴胡种植基地 西山核桃产业园近景 赤沙镇西一村群众采摘花椒 陈仓区辖区内“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闻名全国的柴胡优生区。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8万,其中西部山区贫困人口2.84万,约占全区的68%。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陈仓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西部山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围绕打好区位、资源、产业“三张牌”,大力发展柴胡、生态旅游、核桃、花椒、中蜂等特色产业经济,聚力打造“中国最大的优质柴胡产业基地”,将产业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产业助力脱贫的新路子。2018年,全区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收入2.65亿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多措并举开创产业脱贫新格局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陈仓区瞄准特色产业优势,坚持区域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开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编制了陈仓区《西部山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一村一品、多镇一业、多业互补、多点支撑”的思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广以黑柴胡、猪苓、苍术、黄芩、黑木耳、土猪、土鸡、土蜂、核桃、花椒等为主的中药材、食用菌、干杂果种植和畜禽养殖,深化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实现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促进扶贫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发展。
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区上整合林业、农业、质检、食药、交通、扶贫等职能部门各类资源,将产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大幅度倾斜。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林业产业项目,先后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23亿元,带动5464户贫困户从事核桃、花椒经济林培育,柴胡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土蜂、土鸡、土猪养殖及苗木繁育销售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做优做强,打造品牌。截至目前,已建成全省首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市级核桃花椒示范园6个,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6个,建立花椒、核桃、中药材交易市场3处。万隆公司的“守茁林”“陕电侠”“灵宝峡”以及西部山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醉美西山”等28个商标品牌产品已实现线下线上融合销售,“网易”“淘宝”“陕农网”等参与合作运营的平台达到6个,参与销售的超市、便利店达160家,销售量以年递增80%的速度上扬,极大提高了林产品市场附加值。“陈仓西山柴胡”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赤恒”牌无公害鸡蛋、肉鸡双双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陈仓林产品知名度在省内外大幅提升。
“小柴胡”引领产业扶贫新局面
陈仓区具有无可比拟的柴胡种植优势,尤其是西部山区种植的柴胡,皂苷含量经专业机构鉴定高达1.37%,是国家药典标准0.3%的4倍多,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让陈仓西山柴胡声名鹊起。近年来,陈仓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柴胡产业作为深化改革、突破发展、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瞄准柴胡种植投资小、周期短、宜林下、不占地、收益稳定、作务简单的优势,通过大力推广“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的立体化种植模式,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6万亩、花椒14.8万亩,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中草药种植呈现出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上档次的良好发展态势。
宝鸡市博仁中药材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公司给农户统一发放柴胡种子、有机肥,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农户出土地,作务采收后,按照预先签订的购销合同,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回收药材。据统计,近年来博仁中药材有限公司已为西山7镇免费发放柴胡种子5.5万多公斤、有机肥180多吨,带动全区种植户达10000余户,发展柴胡种植11.5万亩,其中贫困户5000多户,贫困户种植柴胡8万多亩。全区平均年产优质柴胡、猪苓、苍术、黄芪等2000余吨,产值达到1.2亿元,群众年均收益2500元/人,创造利税1000余万元。
为了做强做大“陈仓西山柴胡”这一品牌,区上成立了“西山柴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划定了“西山柴胡地理保护产地”,申请了“国家柴胡有机种植基地”“柴胡地理标志认证”。通过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西部山区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等合作社、公司达20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人。宝鸡市博仁中药材有限公司规模效益连年翻番,被陕西省中药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注册了“高鑫牌”中药材商标,与北京同仁堂、上海华宇公司、天津天士力公司、陕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年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优质柴胡1000余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多。
“小蜜蜂”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西部山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植物品种较多,是国家中蜂养殖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三季有花,无污染、无公害,且蜜源丰富,花期长、花种衔接良好,蜂蜜浓度高、品质好、种类多的特点。近年来,陈仓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瞄准林下经济的互补性,将养蜂业定为依托产业扶贫特色优势项目,划定中蜂保护区20000余亩,无公害蜂业园区5612亩,建立了9个蜂农接待站,其中区级蜂农接待站1个、镇级蜂农接待站8个。区财政按新增数量每标准箱补助150元为杠杆,投入142.7万元支持蜂业发展。市西山建委撬动各方投入,先后免费发放蜂箱8000个,为大场大户购置摇蜜机、蜂衣、蜂刀等蜂具8000个。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措施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中蜂产业发展壮大,共培育蜂农1889户,蜂存栏27500箱,其中中蜂2.4万箱,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通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德利果业合作社、温水寨蜂业协会、石氏蜂蜜合作社等为示范的7家中小型蜂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以此带动全区已形成50箱以上规模养蜂户145个,贫困户年户均增收2100元,养蜂业已成群众脱贫致富新途径。区上精心打造“西山土蜂蜂巢蜂蜜”,支持合作社注册了“德丽土蜂蜜”“西山土蜂蜜”“温水寨土蜂蜜”“石氏蜂蜜”等蜂产品商标,产品在阿里巴巴、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在线宣传、展示、销售,构建了依托网络线上线下的营销格局。
“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
近年来,陈仓区结合区情,依托绿水青山和天然生态美景,探索开启“生态+旅游+扶贫”的模式,通过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百姓、辐射一片区域,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把“活水”浇到了“穷根”上。
2015年5月,陈仓区与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模式,对被誉为“关陇腹地最后一片净土”的草甸风貌大水川、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灵宝峡、峦峰雄伟的奇险峻秀九龙山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让西山贫困群众“靠山吃山、依山得利、因山受益”,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按照“建设一个大景区、带动一处大产业、带火一片贫困村”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推力作用,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以西山的大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宝鸡市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60多亿元开发景区,同时鼓励农户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让贫困户自己闯市场当老板,通过支持兴办农家乐等方式,使300多名农民当上了“小老板”,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南由古城免费安置西山本地特色餐饮79家,解决劳动力200余人,人均增加收入1.5万多元。对无劳力和弱劳力贫困户,政府积极探索贫困户“入股景区、分红增收”的“三变”新渠道,区上拿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与3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五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200元,实现了由贫困户向旅游公司股东的华丽转变。
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三年来,大景区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信息港,使西部山区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扶贫景区。当地贫困户不掏腰包学技术,学驾驶、学园艺、学管理、学礼仪接待。结合土特山货无公害、纯天然、有乡土气,深受游客喜爱的特点,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措施,景区成功推出了“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名优产品。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整理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并搭建文化戏台,编排了《三英战吕布》《贞观长歌》等大型实景剧,定期演出,当地参与演出群众达500多人。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引导游客住农户炕、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并以实景演艺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山区强产业、扶民智、富民生的转变,达到企业、社会、贫困户的共赢。
脱贫的潜力在山水,致富的希望在产业。陈仓区委书记霍铁桥表示,陈仓区将持续推动、加快形成脉络清晰、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打造更多的陈仓模式、陈仓经验,使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发展得到更多更大红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的“共鸣”,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