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专利为非遗撑起保护伞
我市154件民间艺术品取得专利
  本报讯“多亏有专利‘撑腰’,才保护了咱们的民间艺术,维护了传承人的权益!”千阳绣女艾苗拥有33项刺绣外观专利,涉及门帘、枕套、鞋垫、床上用品等。前不久,一批粗制滥造的绣花枕突然“冒”了出来,以低价扰乱和占领市场。艾苗毅然求助于法律武器,我市专利部门和法院依法对5家专利侵权者给予处理。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已有154件民间艺术品取得专利,在传承发扬、市场竞争中戴上了“护身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瑰宝。宝鸡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仅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就有35项,是非遗项目的“沃土”。然而,正是因为非遗项目扎根民间、传播广泛、取材简便等特点,一些非遗传承人呕心沥血设计出来的新产品极易被模仿和复制,粗糙的做工对非遗产品的传承造成严重冲击。市知识产权局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与文化部门联合,宣传产权保护政策,量身定做专利项目,使民间艺人申请专利、依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
  薛亚兵是我市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他和他的虢国民俗手工艺品合作社设计开发了手袋、流釉杯、车饰等以社火脸谱为创意核心的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令他没想到的是,经过长时间设计、打磨而成的民间艺术品,刚一上市就被大量仿制。为了不让粗制滥造的商品损害民间工艺的“颜面”,薛亚兵在对自己整理的《封神演义》人物及其图案申报外观设计专利的同时,对社火脸谱相关衍生品也申报专利进行保护;几年下来,薛亚兵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达到49个,专利的保护让社火脸谱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底气”更足。目前,薛亚兵的合作社已开发出四大类上百种产品,不少产品还漂洋过海,成为传递中华文明的“使者”,合作社的产值也由2013年的不足百万元一跃增加到2018年的31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非遗项目最为集中的陇县、千阳县已建成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全市已有154件民间艺术品取得专利,涉及皮影、刺绣、马勺脸谱等多项非遗项目,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郑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