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知名旅游景观设计专家、北大教授俞孔坚专访:
从价值观和审美观上明晰宝鸡旅游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巨侃



  俞孔坚简介: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和具有500多人规模的国际知名的甲级规划设计院——土人设计,发表著作25部、论文300余篇。他提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开创了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理论和方法,并系统地应用于国土、区域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实践;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修复。他领导的团队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在中外200多个城市推广,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曾12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4次获得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次获国际建筑奖,并获ULI全球杰出奖和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8月5日到7日上午,应宝鸡市委、市政府邀请,国际知名旅游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携专家组一行5人,来我市调研指导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并作专题讲座,从城市发展价值观的高度,为我市城市旅游规划及景区设计支招献策。两天半时间,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土人设计团队对宝鸡市区及县域多处旅游景点进行了考察、调研,其间举办了两次讲座,让人耳目一新。在市行政中心,他讲“体育场里一边打球一边搞农贸也是一种生态”;在关山草原,他说“靠促销争取游客不可持续”,提出关山草原“应实现诗意的栖居”“让设计创造价值”……他的“反规划”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解放自然之大脚的城市建设和旅游规划思想,具有丰富的前瞻性和美学内涵,让人们大受启发。宝鸡作为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都相当丰富的城市,应当怎样进行旅游规划及景区设计?围绕相关问题,记者对俞教授进行了专访。
  生态修复还原自然之美
  俞孔坚教授介绍说,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叫作“土人设计”,过去的20年,在中外200多个城市规划实施和正在规划的案例近500个。在国际上有十多个国家,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都有一些成功案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对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设计、风景旅游区的规划和设计及乡村的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中国有7个被国际组织认定的“慢城”,其中有5个是他的团队规划和设计的。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可以拿出来分享,为宝鸡未来的城市建设、风景旅游区的规划和设计及乡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他举了海南和安徽两个地方的案例。过去40年,山被挖空,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这种情况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南海之滨的三亚也不例外,那里一个叫红树林的地方,违法建筑侵占了河道和湿地,城市发展建设起的混凝土防洪墙,抹杀了红树林及河漫滩生态系统,并且阻挡了海水和上游城市雨水的连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市人居生态遭到破坏。他们在当地通过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短短三年内,一片混凝土防洪墙内的荒芜土地被成功地修复成一个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生态公园,使自然和人们和谐地共享着海潮与淡水的交融,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塑造出既美丽又生态的景观。为此,三亚市成为全国首批住建部“城市双修”示范市。海口市一条穿城而过的河,同样运用生态修复方法,把河两岸原灰色的水泥硬化河堤拆掉,变成绿色的生态河堤,通过一套净化系统,把地表雨水处理后汇聚到河里,结果,鱼有了,白鹭回来了,恢复了勃勃生机,市民又可以享受到这条河提供的生态服务。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前些年村落凋敝,一大半宅基地荒废。他们花了五年时间,修补村庄民宅,搞研学旅游,引国际著名大学来这里写生、设计、采风,了解当地文化;搞创意旅游和文创设计,带动当地产业兴起,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创小镇,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重点乡村发展村落和乡村振兴小镇。
  俞教授认为,生态修复给城市带来了土地增值和生活品质。城市为啥要搞生态建设?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的标准在不断提高,那么城市建设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大到整个区域的规划、水域的规划、山的保护,小到街道景观的设计,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去设计。
  旅游规划的核心是价值观和审美观
  开发和保护、眼前和长远、效益和利益,这是旅游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俞教授就此谈了他的看法。
  “在美的名义下,我们包裹自然之脚,毁掉生态的韧性和深邃之美,这是一种畸形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就像旧社会妇女未被解放的小脚,以丑为美!可悲的是,这是我们的城市常态,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性问题是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缺失。俞教授指出,在“美”的名义下,我们在风景区搞了很多亭台楼阁、很多建筑、漂亮的大门和各式雕塑,这些人工痕迹,在他看来,实际上很丑,破坏了自然遗产的美,因为自然遗产自有其美;修渠、修坝、做太湖石、搞人工雕琢的工作,无不是对自然品质的“损害”。所以他认为,能不能使自然资产、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效益(他把这种效益定义为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景观服务),取决于我们的品位和审美观,取决于我们干预旅游资源的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决策者审美品位的提高,慢慢地会认识到我们过去犯了好些错误,我们要用更先进的理念、更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我们建设的水平。
  “保护和开发是矛盾,也不是矛盾,看你怎样处理才好。”俞教授说,保护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未来的旅游收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是这个道理。但保护不意味着不开发,开发并不意味着要破坏。所谓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利用”我们自然的和文化的遗产,这种“利用”可以不消耗资源和资产,就像我们从银行取利息而本金不动是一个道理。比如太白山,它有宝贵的自然资产,也有文化遗产,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给我们提供免费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世世代代可以享用它提供的干净的空气、新鲜的水果、甘甜的泉水和精神上的愉悦。这些享用不需要消耗它的资产。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传统的方式去开发,比如滥伐树木、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不尊重这里的景观特色乱盖房子,这里的资产就会像银行本金一样被消耗掉,那么它所提供的服务就会减少。为什么会出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利用、合理地规划和合理地设计。自然和文化遗产应该像保本取息一样被我们永久地、有序地利用,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
  宝鸡应引领关中西部旅游发展
  两天半时间,辗转市区、陇县、凤翔、扶风、眉县五个地方,先后考察了长乐塬、关山草原、周原遗址等十多个文化和自然景点,俞教授一路健步如飞,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汲取更多的素材,从而为宝鸡旅游支招献策。
  “一路看来,有三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几十年前的抗战遗产,还有三线建设留下的许多工业遗产。宝鸡的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俞教授宝鸡行的第一印象。他说,真实性、完整性是对待遗产的根本态度。自然遗产最核心的是保护它的真实和完整。好比摔破一个老罐子,没关系,但不要修补成一个完整的罐子,一定要新旧分开,你要知道哪些是原来的、哪些是新修的、哪些是后来的。现在一些地方搞文物的“修旧如旧”,他表示并不赞同,因为这样搞下去,最后往往发现造了一大堆假的东西,假的建筑、假的文物,最后发现,真的没了,假的不伦不类,实际上这是对遗产价值最大的破坏。
  俞教授进一步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要遵循可逆、可辨识的原则。宝鸡的文化遗产因为太丰富,更要注意系统地梳理,用最谨慎的方法轻轻做改造,不要大动干戈。要系统地做规划,对自然的基础设施和文化的基础设施,要形成法定的规划。不要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基本步骤应该是调查,定点定位,划定范围,先保护起来,再系统规划,最后才是谨慎地开发。
  宝鸡的山水和宝鸡文化,很多资源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俞教授认同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弄清之前先不要盲动,要搞高品位而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他建议:第一,认清自己的特点、优势,不要模仿别人,要自信。第二,宝鸡与西安相距不远,我们应看到西安周边开发过度,空气不好,交通拥堵,一千多万的人口,周末、假期到哪里去?宝鸡应该将自然山水资源与民俗资源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为西安及周边地区提供其没有或已经消耗掉的生态服务的地方。第三,施行差异化发展,比对西安,具有差异化的文化资源比如周秦文化、关山草原、太白山等优先发展。第四,要高品位开发,不能像其他城市一样开发一片破坏一片,要做到不砍树、不拆房、不填湖,在生态优先价值观的指导下引领关中西部未来的旅游发展。
  俞教授最后说,旅游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宝鸡有这么好的资产,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做到保护优先、谨慎开发、持续发展,将是未来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