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蹚出一条精工之路
——宝鸡装备制造业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孙海涛
  1966年2月,北京。在一家招待所里,经过3个小时深谈,“铁人”王进喜用浓重的西北口音郑重对宝鸡石油机械厂29岁的技术员李鹤林说:“李技术员,石油机械产品必须大幅减轻重量,比如我们现在用的三吊(吊环、吊卡、吊钳)还都是外国货,你赶紧造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把那些洋玩意儿赶下我们的钻台!”
  “铁人”朴实的嘱托,实际上正是国家在大规模“三线建设”时期,扶持宝鸡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步伐的初衷。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就在秦岭脚下,带着重托,怀着希望,宝鸡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蹚”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直至“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奋斗史,回眸宝鸡装备制造业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厚重的沧桑感和自豪的成就感扑面而来……
  一班人而今迈步从头越
  宝鸡工业,可以追溯到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一五”时期,宝鸡工业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同时,也迎来了“三线建设”的一大批“客人”。1964年,按照中共中央“调整沿海工业,从沿海迁出一批工业,支援内地建设”的思路,短短五年时间,27户大中型企业“西迁”到了宝鸡,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多少人乡音不改,多少人呕心沥血,为的就是在“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去“精工”报国。
  身怀“铁人”的嘱托,李鹤林在这个时候,使用新钢种正在宝鸡试制负荷150吨的石油机械新吊环。
  1966年底的一天,宝鸡石油机械厂厂区铆焊车间内,新吊环被装上了拉力试验机。这时在宝鸡体育场内,已经坐满了几千名职工,大红喜报已经用毛笔工整地写好,锣鼓队也准备就绪,只待李鹤林在厂区试验成功,这边就开始敲锣打鼓庆祝。
  在铆焊车间,拉力试验机的指针一点点移动着——50吨、60吨、70吨……当指针指向72吨时,“嘣”的一声巨响,吊环断了,一节钢棒擦着李鹤林的头皮飞过。试验失败了,体育场内的人们失望、沮丧,默默地收起了锣鼓和喜报。
  越挫越勇,李鹤林不服输,日夜坚守在高频炉前,不断调整吊环用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造出了新钢材,广泛应用于生产75吨负荷、150吨负荷和200吨负荷的吊环。以150吨负荷吊环为例,每副自重只有98公斤,而苏式吊环重量达到296公斤,美式吊环也有108公斤。精工传承,数十年后,长期从事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的李鹤林,被誉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
  兑现了“铁人”的嘱托,同时宝鸡工业也在兑现着国家的重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鸡初步形成了包括电力、冶金、机械、核能、航空、兵工等门类齐全的基地,同时也勾勒出宝鸡“装备制造业”最初的轮廓。
  一股劲吾将上下而求索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之后,宝鸡的装备制造业也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从世界上品种最全的磨齿机,到世界最大的陆上钻机研发基地,再到全国第一个螺旋埋弧焊管企业……宝鸡装备制造业,正在迈出从“制”到“质”的关键一步。
  “质量”有多重要,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老职工娄全成,记忆中最深的场景就是车间里悬挂的一面“小黑板”。
  上世纪90年代初,娄全成所在的铸造车间,“精铸”工艺上马了。第一批铜铸件生产出来了,合格率居然只有30%,这对于要强的工人们来说,几乎就是一种“耻辱”。
  娄全成和大家都明白,如果说以前工作是“数量第一”,那么今后就必须把质量挺在前面了。新工艺、新制度、新面貌,月底,又到见真章的时候了。铸造车间的小黑板上清晰地写着每个工人制造产品的合格率和奖金数额。大家依次上台领奖。第一名,当月奖金达到1700余元,这名工人领奖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拿着奖金,这名工人喜笑颜开,甚至唱起歌来。然而,最后一名工人上台的时候,铁青着脸,因为他尽管也很辛苦,但因铜铸件合格率很低,奖金只有50元。
  娄全成说:“奖金足足差了34倍,这给大家带来了很大冲击,也给大家好好上了一课。”
  “质量第一”这句被市场经济一再印证的真理,不但给娄全成上了一课,也正是宝鸡装备制造业必须面对的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的装备制造业历经阵痛、吐故纳新,焕发青春,凭借对一个“质”字的突破,宝鸡工业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1991年,宝鸡工业总产值不过75亿元,而2010年,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316亿元,45户企业的58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在西北地级市中位居第一。
  一座城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宝鸡装备制造业前行的航道。“新”意盎然、“动”能十足,成为宝鸡这座西部城市“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关键词。
  放眼中国,中铁宝桥的高铁道岔,让中国高铁创造了“硬币不倒”的奇迹;极寒天气下的哈大高铁全线使用“宝鸡造”接触网;宝钛集团的4500米深潜器载人球壳,打破了欧美对深海探索的技术垄断……“宝鸡造”正成为“智造”的代名词。
  极目世界,高性能石油钻机远销欧洲、纺织棉布漂洋过海到达澳大利亚、钛密封环“坐上”飞机飞往美国、煤矿防爆泵直发非洲、高品质砖机乘坐“长安号”抵达中西亚……如今,宝鸡企业的国际贸易“朋友圈”已遍及全球五大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
  “装备中国,走向世界”既是宝鸡装备制造业的口号,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一个个外向型“突破口”正在打开。
  2019年2月1日上午,随着一声长长的鸣笛,中欧国际货运宝鸡专列正式首发,运载近亿元石油钻机设备的列车缓缓驶出站台,一路向西,将在霍尔果斯离开国境,穿越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俄罗斯的雅戈尔站。专列上运送的钻机,是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为俄罗斯企业量身打造的7000米深井低温轮轨移运钻机,可在低温环境下丛式井作业。钻机的使用环境温度为零下45摄氏度到45摄氏度,储存环境温度最低达到零下60摄氏度。
  “老字号”国企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应对西气东输二线、三线,陕京四线,中俄东线等项目对输送管高钢级、大壁厚、大口径的迫切需求,加快产研融合步伐,研发的相关螺旋焊管,将国内大口径、厚壁螺旋焊管的装备制造水平推到国际尖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连续油管产品,已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自主生产连续油管的国家。
  令人振奋的还有中铁宝桥集团,他们已经7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殊荣,其研制出的我国首组时速250公里客专道岔和350公里高速道岔,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去年10月24日,世界瞩目的第一跨海长桥——港珠澳大桥通车。而港珠澳大桥美丽的“风帆”形桥塔,凝结着中铁宝桥集团的智慧与努力。工程竣工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向中铁宝桥集团发来感谢信:“在钢塔、钢主梁加工中,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无创伤制造、无创伤吊装、无创伤支撑技术……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将钢主梁、钢塔制作精度和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钢梁制造和总拼生产现代化的先河!”
  ……
  截至2018年底,宝鸡装备制造业已涵盖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年工业增加值首破“千亿”大关,40多种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国际上拥有行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回眸过往的峥嵘岁月,特别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宝鸡的发展由此从区域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快车道。
  一幅幅美好的蓝图,激发了宝鸡人民砥砺奋进的万丈豪情;一张张优异的答卷,正融汇成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