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两业富民的生动实践
——金台区“产业+就业”促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谭逊

  在这个夏日,行走在金台区的广袤大地上,处处能感受到脱贫攻坚追赶超越的滚滚热潮,更能零距离感受到金台区委、区政府扶贫的力度和社会各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热度。
  如果说,金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是一部大型交响乐的话,那么,脱贫攻坚就是其中最动人的乐章。“产业+就业”模式扶贫扶志扶智,广大贫困群众腰包鼓了、腰杆硬了、心情好了、心劲大了,发出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感叹!
  一个决策,福泽千家;两项大业,惠及万民。彰显的是当地党委、政府造福百姓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一个有温度的决策让脱贫步伐走得又稳又快
  60多岁的残疾人白生云是金台区硖石镇张家崖村暴家河村民,近两年成了媒体关注的“名人”。过去一贫如洗的老农民,想外出打工走不出去,想挣钱身有残疾,咋一下子就成了脱贫致富的新闻人物?
  这得从暴家河的前世今生说起:
  暴家河是金台区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交通不便、产业不兴,年轻人出门打工,留守的老弱病残群众靠着耕种山坡薄田艰难度日,土坯房老窑洞比比皆是,村间土路牛粪遍地,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包扶张家崖村,驻扎22天,走遍了这里的沟沟峁峁、家家户户,对张家崖村的情况了然于胸。硖石镇副镇长、张家崖村党支部书记乔亚峰说:“各级领导心系贫困群众的情怀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时时感动着我,不改变张家崖的面貌没法交代!”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如何改变暴家河的落后面貌,是时时萦绕在区领导脑海中的大问题,他们多次和相关部门、扶贫干部及当地群众谋划脱贫工作,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硬化道路、实施饮水工程,建卫生室、互助院,建设“五彩山村”等,短短几年工夫,暴家河华丽转身。如今,走进暴家河,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道路整洁,墙上五彩缤纷的世界名画和时尚卡通画,大部分都是立体的,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让游客流连忘返。
  相比而言,输血易,造血难;同样,让山村变靓易,让村民腰包鼓起来难。经过“解剖麻雀式”的蹲点调研之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者研究决定,在改善全区贫困村硬件设施的同时,千方百计聚拢资金,扶持贫困群众中能走出去的外出务工,走不出去的留守者依靠产业在家门口赚钱。毕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两项有维度的大业让两大军团都有用武之地
  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是没有来钱的门路。金台区各镇村按照区上决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困难群众尤其是无法离乡的老弱病残“军团”镶嵌在产业链上,在家门口赚钱。这无疑是把准了脉搏、开对了药方。
  暴家河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生态良好的“天然氧吧”优势,发展起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产业。如前文所述,游客来暴家河看美景的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了,如何解决享用美食问题?村上挖掘各种资源,筹集资金建起不亚于城里用餐条件的“山村饭庄”,引进宝鸡既有名气又有实力的向阳餐饮公司“入伙”,解决了游客的吃饭问题。“向阳”真不简单,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颇有特色的“蓝孔雀宴”,一下子打出了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该村就来了5万多游客。一个曾经几个月都见不到小车的偏远山村,据说双休日节假日车流滚滚,连个停车的地方都不好找。
  问题来了,这么大的消费群体,蓝孔雀如何供应得上?这时,白生云该出场了。
  就在“向阳”进村前后,村上就动员村民养殖蓝孔雀,一只蓝孔雀除去成本能赚300元,一些村民也赚了一些钱。穷人大都有“赢得起输不起”的思维,白生云就是这样一个穷人,不论村干部怎样动员,他就是不愿意养。
  乔亚峰没法了,就拍着胸脯对白生云说:“你大胆养,赔了算我的,赚了是你的!”这回白生云吃了定心丸。他从几只起步开始养,两三年下来就有了相当规模,经济上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村上的其他贫困户看到养殖蓝孔雀有赚头,2017年一下子就有28户加入养殖行列,当年仅此一项收入14.5万元。除了养殖业,暴家河还有传统的柴胡、花椒种植业和农家乐等产业,2018年人均收入10500元,是2015年的4倍多,这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奇迹。
  这会儿大家就明白白生云为什么能成为“新闻人物”了?因为他是脱贫致富的典型。
  在金台区,暴家河并非个例,还有金河镇紫原村、宝丰村分别成立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拿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发挥距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指挥棒”发展特色种植业,时令蔬菜和水果成了赚钱的抢手货。紫原村党支部书记杨宝义说,贫困户不但有每年每亩地7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有入股分红,再加上在家门口的产业链上务工收入,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300元。在硖石镇司家窑村,产业能人李让焕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帮助贫困户司金仓作务柴胡。李让焕擅长柴胡、花椒种植技术,成立百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200多户农户和贫困户提供柴胡、花椒种苗和栽种技术,并帮助他们推介销售,让大家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综观金台区各个涉农镇村,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的模式发展产业,产业联合会搭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提高产业效益,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发展中药材、花椒等特色农业1.5万亩,发展城郊设施农业2000余亩,生态养殖16.2万只(头),订单式包销售土特产品3000多万元,吸纳437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在让留守军团有钱赚的同时,给能走出去的贫困劳动力找出路,才能实现“两条腿”走路。
  金台区依托主城区区位优势,全面掌握全区2600余户农村贫困家庭就业信息需求,打造“就业淘宝”掌上平台和金台人社、金台就业网络平台,建立一信通、就业扶贫三级微信群,定期向帮扶干部和贫困对象发布用工信息、就业扶持政策等,同时开展长、中、短相结合就业创业培训,差异化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能力、拓宽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当问到农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员如何实现就业时,区人社局局长王贤辉说,区上大力开发农村保洁、绿化、农村幸福院护理等岗位,托底安置这些贫困群众。硖石镇三星村常宝财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他们夫妻因病致贫,就安排在公益性岗位上,为村组道路进行保洁,从而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今年,该区共安置像常宝财这样的贫困劳动力324人。
  “两业”富民探出了新路子,解决了贫困户如何稳定脱贫的难题。
  三条有力度的制度让好决策落地生根结硕果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金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制度,为决胜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压实责任,打造扶贫“铁军”。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干部是关键,金台区把压实三级主官责任作为前沿阵地攻坚的“硬任务”,实现区、镇(街)、村“三级联动”,领导线、业务线、帮扶线“三线作战”,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推进网络。
  强化考核,形成扶贫“铁规”。金台区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排兵布阵,使干部资源最大限度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区上强化考核,坚持“周巡查、月督查、季通报”制度,以扶贫成效论英雄,坚持能上能下规定,表彰奖励先进单位15个、优秀扶贫干部106人,提拔任用18名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建立了在扶贫一线锻炼提拔干部的用人机制。
  加强整治,执行扶贫“铁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制约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的精准到位,是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金台区制定《问责办法》,对照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典型案例和26个具体表现,开展“去私、去粗、去慢、去混和整治两面人、大而化之之人、慵懒之人”活动,整治干部作风,严查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收到良好的震慑效果。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们坚信,金台区在“两业”富民这个成功模式推动下,定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收获累累硕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