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邵菲菲
“有困难,民政帮。”看似简单的六个字,真切地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对民政部门的信赖。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近年来,市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幸福宝鸡、民政走在前列”为己任,牢固树立“为民爱民”理念,抓队伍、建机制、出政策、勇创新,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民生,搭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感。
强基础织密编牢民生保障网
要想织密编牢民生保障网,离不开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和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市、县党委、政府研究民政工作机制,强化完善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等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民政格局。与此同时,分别按照正县级、副县级参公事业单位的标准,设置了宝鸡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处、宝鸡市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这一做法,得到了民政部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一套科学合理、点面结合、衔接有序的协调、保障、监督机制已经在我市建立。
市民政局十分注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定期组织人员集体学习,及时推送资料,交流心得体会,全方位、多角度培养民政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在全系统扎实开展了“建设幸福宝鸡、民政走在前列”“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等活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红线”、守“底线”,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向好。此外,市民政局还分类制定了面向县区、局属单位、机关科室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评先晋优、项目安排、资金拨付等挂钩,营造了有为有位、激励实干的干事氛围。
一项项举措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而且锤炼了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近年来,我市民政系统涌现出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王东鹏、全国殡葬系统先进个人郑再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工作,充分体现了民政人的初心与奉献、责任和担当。
解民忧让老有所依幼有所靠
“爸爸,妈妈,水里有好多金鱼!”7月20日,张亚莉夫妇带着孩子在市植物园游玩。他们一边陪孩子喂鱼,一边给小家伙擦汗,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这个家庭是市儿童福利院临时组建的,父母与孩子并无血缘关系。为了让院内220余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等疾病的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市儿童福利院于2011年探索出“类家庭式养育模式”。他们招聘了15对夫妻,让每对夫妻与4-6个孩子组建家庭,抚养、照顾他们。据了解,该模式只是我市儿童福利工作的模式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我市民政部门探索出“儿童成长家园”、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市救助管理站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成为西北五省区首家命名的国家一级救助管理站,宝鸡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试点城市。
市民政部门还建立了儿童生活保障和监护人补贴制度,出台孤儿接受高等教育在校期间可享受生活补助、学费资助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儿童福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所。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基础数据摸底排查,建立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督导网络,全力维护孩子们合法权益,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关心的重点。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持续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80个,初步构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在全省首批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综合试点地区。
特别是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给建成投用的1129个农村幸福院,每个至少落实1名公益性岗位,并在全市开展农村幸福院星级评定工作,把市县奖补资金与评定结果直接挂钩。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我市被表彰为全省农村幸福院绩效考评优秀市。
在残疾人救助工作方面,2016年,市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0.4万人次,补助资金2.2亿多元,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
除此之外,我市民政部门还把工作的重点聚焦到贫困家庭上,通过推进低保专项治理、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扶千户”活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及村史馆建设等,确保兜底保障有实效,促进了乡风文明。
截至目前,全市有6.2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享受农村低保,生活不能自理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规民约、家风家训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我市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促进乡风文明的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全市471个社会组织累计投入款物等共计1亿元,为12.2万名贫困群众送去了温暖。去年10月,全国社会组织扶贫现场观摩暨示范培训班在宝鸡开班,今年4月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宝鸡模式”在全国推广。
勇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名片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坚持把创新作为工作的动力,紧贴民生需求,回应群众关切,一批创新举措成为宝鸡民政工作的亮点。其中,把福彩投注站设立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点,在全省尚属首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去年9月,他们在跨领域、多部门联合救助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启动福利彩票投注站设立救助点工作,把投注站的工作人员发展为“线人”,让他们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及时上报救助站。目前,全市已有393家福彩投注站开展救助工作,1200多名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得到救助。
除了关爱流浪乞讨人员外,我市民政部门还把因病、因学、因残等导致家庭刚性支出大、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2016年3月,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在金台区卧龙寺街道调研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家庭:葛某家有3口人,葛某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增生,妻子在超市打零工,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家庭人均收入虽然较低,但仍不符合低保条件。
这些家庭如何维持日常生活?像这样的家庭,全市共有多少个?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在全市展开摸底调查,在充分论证、试点探索的基础上,201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将全市1.95万户家庭纳入保障范围。这一做法被民政部评为2018年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市民政局在全市18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探索形成了“一心六化、四社牵引”的社区建设模式和“微协商”“微治理”机制,实现了群众文化、医疗、助老、缴费、服务“五个不出社区”。
近年来,我市被评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眉县获评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金台区通过了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
有一份情是深厚的,它不需要言语表达;有一份爱是无私的,它付出不需要回报。宝鸡民政人将以“为民、爱民、助民”为己任,全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每个角落,把这份浓浓深情和无私的爱播洒在建设幸福宝鸡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