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千河、渭河的交汇处,孕育出底店古镇。几十年前的两次洪水,摧毁了古镇和它繁华的街衢。今年7月初,底店村的武城山竖起一块石碑,这通明代石碑,成为底店村人对消逝的古镇永久的铭记。
汧渭之会底店村
本报记者巨侃


   
    消失的古镇
  高新区千河镇底店村,西依武城山,东临千河,南望渭水,这一带史称“汧渭之会”。底店,就是“汧渭之会”处一个较大的村子。
  68岁的李金武是邻村北坡村人,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编写《宝鸡县志》。据他讲,底店镇以前是宝鸡四大古镇(其余三镇为虢镇、阳平镇和益门镇)之一,故址在今底店村南陇海铁路沿线。古镇的街道中心位置,处于村子的二组和七组之间。
  底店镇名从何来?原来,底店原本叫作“邸店”,顾名思义,就是一处设有旅舍和货栈、供人买卖交易的大集市。可能因为“底”“邸”同音,后来就变成了“底店”。
  底店镇兴起,据考证和诸葛亮有关。清代乾隆二十九年,许起凤主修的《宝鸡县志》记载:“底店镇,沿东三十里,即孔明所置邸阁是也,单日市。”由此得出诸葛亮是底店镇最早的创设人。
  “邸阁是古代官府或者军事机构设置的储存粮草物资的仓库。诸葛亮在这里建邸阁应该是出于军事目的。”李金武说。
  那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城,为了切断魏国守将郝昭和东边的联系,就在千河东岸修筑石鼻寨驻军屯守;与此同时,又于千河西岸设立邸阁屯粮,一方面为了传递信息,一方面为了向石鼻寨守军接济粮草。自此,底店有了集市的雏形。
  古代不像现在,古代渭河川道没路,官道径走渭北塬上。从底店西去宝鸡、陇西,南下益门入蜀,东逾千河,走凤翔大道上塬,经页渠、南指挥,根本不走虢镇川道。底店地处交通要道,东来西去都要从这里过,逐渐由邸阁演化成颇具规模的集镇。
  底店镇历经唐宋元明数个朝代,一直很繁荣。据考证,街道西起今底店村二组南、四七信箱公路西侧,东头到千河西岸,有现存的北宋、明朝两块石碑为证。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兵连祸结,街道慢慢缩到今底店村七组处。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回忆,民国时,底店镇的物资主要有粮食、柴炭、蔬菜、大肉,还有药铺、钱庄、当铺、染坊、客店、车马店、杂货店,形形色色,数量不少,其中大多为四川人所经营。镇中心有戏楼、关帝庙和宝鸡知县许起凤捐俸修建的底店公馆等建筑。
  1938年秋,千河暴涨,洪水将堤坝冲毁,向低洼的底店镇袭去,集镇瞬间被洪水淹没,一个多月后水才退去。此次水患,使底店镇元气大伤,商业萧条,从此一蹶不振。1957年,残留的几家店铺又遭遇第二次洪水袭击,昔日繁荣的底店镇几乎消失了。
  李约瑟曾到底店
  蟠龙塬下的武城山,是底店村境内的一个好去处。
  相传,在上古时期,千渭之水积聚于此,形成了一片汪洋水泽,四方百姓深受其害。突然,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俯首一吸,整个水泽戛然而涸,而巨龙却由于腹水太沉僵在这里,化作了今天的蟠龙塬。今塬下有龙首村、卧龙寺,塬上有龙耳、龙湾、龙尾村等地名。塬下流出的泉水,据说有九十九眼,甘甜爽口,清心润肺。龙的前爪向东南延伸,挺在那里,形成了一座险峰。三国时,诸葛亮北伐魏国,一举攻占位于千河对岸的石鼻寨,后人遂以诸葛亮的封号“武乡侯”称此山为武城山。
  武城山上的邸阁叠泉,又名“三叠泉”,被誉为宝鸡外八景之一,现在已难见其景。据志书描述,泉水从石阶悠然而下,薄成一幅冰清玉洁的瀑布,再汇成一池清澈见底的乌潭,转了一圈又落成一杆玉柱,溅起珠星万盏,最后再撕成玉帛数条。三叠三落,上下十余丈,蔚为壮观。泉边有三棵古树,苍逸挺拔,绿荫遮天。行人望之,“林柯荫翳,石齿流泉”,无不赞赏。清代诗人许荪荃曾在《华阳集》中赞美:“空山殊未雨,何自百重泉,三叠传声处,依稀太古弦。”
  武城山上建有道观,原名“武城寺”,历史悠久,在抗战时期,曾接纳流亡西迁的河南大学作为校舍使用,还吸引来一位著名的外国友人观光考察。
  1945年3月,日寇在豫西南发动攻势。不久,南阳失守,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遂西迁陕西,4月中旬师生抵达西安。当时西安败兵云集,衣食住行都很困难;盘桓数日后,师生又整体西迁至宝鸡附近的武城山、石羊庙等地暂时安居,继续讲学。宝鸡质朴的乡民非常欢迎这些有知识的人,他们义无反顾地接纳了河南大学的师生。
  1945年10月,英国著名科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来到宝鸡考察,当得知河南大学西迁于此,便主动提出来校访问。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里,对这段历史这样写道:“有一些巧遇简直是传奇式的。在陕西宝鸡时,有一天我乘坐铁路工人的手摇车沿着陇海路去武城寺,这是当时河南大学最后的疏散校址。河南大学利用一个很精美的旧道观作为它的一个校舍,这个道观坐落在一个黄土岗上,隔着渭河(中国文明的摇篮)向南可以看到秦岭山脉。”
  在河南大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李约瑟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并参观了学校图书馆。当他看到道家经典《道藏》一书时,大加赞赏。他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道藏》中,包含有大量从公元四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李约瑟这次宝鸡之行的意外收获,就是丰富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历史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化学史的资料,这是他行前没有想到的。
  对于河南大学的迁宝历史,渭滨区政协委员、文史学者吴正茂在《抗战中西迁宝鸡的河南大学》一文中评价,宝鸡人的崇德尚礼,尊重知识和教育,为宝鸡的高等教育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永远的铭记
  底店村七组村民胡广勤,今年62岁,是一位退休教师,记者拜访时,他正在家里给一个向他拜师学艺的徒弟写几幅字。
  祖上是望族,临街有70多间门面,小时候见过一块五世同堂匾和一块凤翔知府题匾,这是胡广勤对远去家族的记忆。说起底店古镇,他的讲述中满怀自豪和追念:过去这里是一片水乡,出土过国宝石鼓文,其中霝雨鼓记载了汧渭之会和秦非子牧马的故事……
  难道消逝的底店古镇就没
  有留下可资纪念的东西?胡广勤想了想,想起了两块老碑的线索……
  去年某日,胡广勤接到老友李金武的一个电话,说他在二组原山神庙的位置发现一块很不起眼的石碣,石碣搁在一棵槐树下面,上面刻着“飞熊在望”四个大字。因李金武不是底店村人,特嘱咐老友转告村上,务必将此石碣保护起来。胡广勤跑去二组一看,认定此石碣是古镇遗物,遂告知村上。今年7月,石碣已被人立在了武城山上。另有一块刻有“吴子平行部之宝鸡留此少顷”字样的宋代石碑,系1977年12月武城山小学维修校舍时发现,现也在武城山保存。
  记者随后在武城山见到了这两块石碑。据介绍,“飞熊在望”石碣刚刚启立。十天前,山下公路边发现了石碑,是底店街道存在一千多年的见证。于是,村民就雇了辆三轮车,把碑拉了上来,和那块宋代石碑一起做伴。
  说起来,2018年就呼吁保护的李金武与此碑还有缘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小伙子的他听一个老先生介绍底店镇掌故时,曾发文写过此碑,只是全系听说,并未见过碑之真容。一天,他带孙子去宝鸡市,在底店二组的路边发现了此碑,可以说是不期而遇,相当有缘。碑的落款字迹已漫漶不清,但经李金武早年研究,题碑者为明代万历末年的宝鸡县令熊汝廉,四川江安人,选贡出身。题“飞熊在望”四字,说明底店古镇与渭河对岸的磻溪遥遥相望,而磻溪正是姜子牙(号飞熊)垂钓的地方,自己的姓氏也与子牙契合,颇有意味。那块“吴子平行部之宝鸡留此少顷”短碑,上刻“元祐壬申季冬”字样,元祐是宋哲宗年号,应系北宋时期的石碑,年代更久远。吴子平,不知何许人也,当年莅临汧渭之会,面对人文、自然之胜景,到此一游,不吐不快!这两块石碑,成为底店古镇千年繁华的见证和永久的铭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