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成为景区“高级配置”
7月21日晚8点,天色已经逐渐变暗,岐山县周文化景区里的游客不仅没有散去,还越来越集中,大型实景演出《封神演义——炫战》即将开始。
8点半,演出正式开始,昏庸的纣王、睿智的姜子牙、威风凛凛的雷震子等角色轮番登场,可升降式的舞台配合出色的声光电效果,让演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尤其是吊着钢丝的雷震子扇动翅膀,在舞台上空十多米高的地方盘旋时,引起观众阵阵惊呼。紧张刺激的剧情、优美动听的音乐、效果逼真的动画和生动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演出中,直到演出结束,才响起恋恋不舍的掌声。
像这样的演出,这几年在我市许多县区和景区内都出现了。近年来,我市旅游越来越热、景区越来越多,与之配套的旅游演艺项目也丰富起来。
“这是因为游客的结构和目的都发生了改变。”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广与交流合作科科长陈宏伟告诉记者,以前的旅游主要以观光游为主,游客到了景区,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就觉得不虚此行。而现在的游客结构更加多样、目的更加明确,旅游形式也被细分为“民俗游”“山水游”“文化游”等多种主题。“现在游客去景区旅游,主要以体验互动为主。”陈宏伟说,正是因为游客的需求,才催生了旅游演艺项目的高速发展。
据了解,我国的旅游演艺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是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剧团于1982年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随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宋城景区等国内许多大型景区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演艺节目,吸引游客前去观看。近几年,以“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等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演出和主题公园特色演出更是掀起了国内旅游演艺的热潮。现在,旅游演艺更加细化,分为“实景旅游演出”“主题公园旅游演出”“独立剧场表演旅游演出”等几个类别,并成为国内很多旅游景区服务项目的“高级配置”。
旅游演艺为景区“吸粉无数”
旅游演艺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景区游玩,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但发展到了今天,旅游演艺已经不仅仅是旅游活动中的“配角”,而是逐渐升级为“主角”,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
早在2010年,凤县就邀请著名文艺策划人赵潇松、撰稿人商子秦等组成专业团队,根据凤县的古羌文化习俗和羌文化历史记载,打造出了我省首部民族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剧目一推出,就获得了好评,斩获陕西省舞蹈“荷花奖”,推动了凤县旅游事业发展。
到了2012年,凤县将《凤飞羌舞》改版提升,邀请中国二炮文工团副团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蔡薇蔓女士领衔的编导团队编创新版《凤飞羌舞》。编导团队赶赴凤县、茂县等羌族人生活地区进行实地采风,经过艺术提炼,编创出了筛子舞、肩铃舞等独具特色的羌族舞蹈,并于次年正式在羌文化演艺中心上演。当时,演员身后的山水实景震撼了每一位观众;之后,《凤飞羌舞》频频去外地演出,全国观众为美妙绝伦的舞蹈艺术沉醉之余,也记住了“凤县”这个名字。现在,去往凤县的游客中,有不少是专门冲着《凤飞羌舞》去的。还有游客说:“到了凤县,不看《凤飞羌舞》等于白去!”
不只是《凤飞羌舞》,我市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内的精彩演出项目,也都有着自己的“粉丝”。九龙山、大水川景区的《三英战吕布》《勇驹争霸赛》等实景演出,每次表演时,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鬼方之战》和《封神演义——炫战》,已经成为周文化景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这两年,每当陈仓区县功镇翟家坡村的社火在西府老街上演时,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兴致勃勃前往观赏……
这些景区内的演出,内容丰富、场景多样,既有大型实景演出,也有随时随地上演、强调互动性与趣味性的小品。游客在享受之余,纷纷拍照上传到微信朋友圈与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让宝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旅游演艺要讲好“宝鸡故事”
随着全国范围内旅游演艺的火热,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有游客抱怨,旅游演艺到处都有,但质量高的少见,粗制滥造的居多;和本地特色结合好的少见,内容雷同的居多。今年1月发布的《旅游绿皮书》指出,在散客化时代,大多数游客将感官刺激需求让位给文化精神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提升旅游演艺的文化内涵和演出质量。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相关题材创作的扶持,引导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育人心的优秀作品。加强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鼓励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创作一批传播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演艺作品。支持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做好选题策划,夯实剧本创作等基础环节,推动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融合,不断提高演出质量。
宝鸡地域文化丰厚,各县区和景区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只有抓住自身特点,深入研究本土美食、民俗和文化,才能树立旅游演艺的文化品牌。陈宏伟说,宝鸡的旅游演艺,过去是从无到有,现在是从有到精,未来要从精到特,这个“特”指的就是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目前,我市部分旅游演艺项目在演员表演、场景布置、文化挖掘上做得还不够好,不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品牌节目。从长远发展来说,宝鸡的旅游演艺还需不断升级、继续改造,要始终抓住游客的兴趣点,不能让演出叫好不叫座。
同时,宝鸡的旅游演艺要常态化。我市部分县区的排灯、打铁花、社火等民俗游演活动别具特色,但每年只在固定时间上演。如果有专业的团队进行包装和策划,在日常的演艺节目中将这些民俗元素表现出来,一定会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成为景区的形象、特色和品牌,也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宝鸡的民俗。
有游客认为,现在宝鸡的旅游演艺节目虽多,但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缺少一台集民俗、历史、山水文化为一体,能讲好“宝鸡故事”的大型演艺,就像提起敦煌,就想到《丝路花雨》,提起桂林,就想起《印象·刘三姐》一样。但这个品牌不是由单个景区来做,因为它不仅是一场演艺,更关乎城市文化和形象塑造。只有将宝鸡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通过旅游演艺的形式具象化,才能真正使宝鸡旅游更有“看头”,更值得反复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