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唐栋,热烈而又明朗,奔放却不失深沉。离乡50载,他踏遍青山,本色不改,用几十载的光阴,以军人的担当和作家的情怀,写透了理想与信念、奉献与牺牲。
根植文化厚土捕捉内心深处的向往
岐山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之乡”,拥有诸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宝鸡籍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唐栋就是岐山人。
前不久,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落下帷幕,第十六届文华奖揭晓——由唐栋执笔的话剧《柳青》,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参评剧目,一举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这是唐栋捧回的第五个文华大奖。
消息不胫而走,陕西人沸腾了,宝鸡人沸腾了,岐山人沸腾了——从郑家磨村走出去的这位“文坛大家”,虽年过花甲,但始终不改初心狂奔在文学道路上。
1951年,唐栋出生在岐山县渭河南岸的安乐镇(今安乐社区)郑家磨村。“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戏、绘画、读书,老家有一个废弃仓库,里面堆满了书籍,有什么看什么,啥书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唐栋说,哪怕吃不饱,他也从未忘记读书,这是他贫瘠生活中的最大爱好。《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三红一创”等书籍,撞击着他的心灵,激发着他的作家梦。
1966年,《陕西日报》发表了唐栋的诗歌,那一年,他年仅15岁,读过的文学作品已装满了一个自制的大木箱。
从冰山到南国梦想之花在笔尖绽放
1969年,18岁的唐栋应征入伍,奔赴西北边疆为国守边。出发那天,除了一身戎装,唐栋还背上了他的挚爱——一摞书。
一路向西,颠簸了几天几夜后,他们抵达北疆中苏边界一个叫阿拉马力的边防哨所。
“阿拉马力是蒙古族语言,翻译过来叫苹果沟,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野苹果树,夏秋时节美得像一幅画,但当时的境况却不允许我们沉浸在美景中。”唐栋回忆说,那时,边防连队日夜在野外拉练,身为反坦克炮兵,他背负着80多斤重的炮管和其他装备,在没膝过腰的积雪中摸、爬、滚、打、藏,冻伤碰伤是家常便饭。
读书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被唐栋视若珍宝的,依然是带来的那摞书。看得多了,没人注意到他在悄悄写着什么。
1975年建军节,《新疆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小说《铜墙铁壁》,作者署名“唐栋”。很快,唐栋写小说的事就在军营传开了,指导员听闻后,将唐栋叫来严词批评:“做人首先要诚实,这篇小说的作者也就是恰好跟你同名同姓嘛,怎么能说是你写的?一个小边防战士,咋可能在报纸上发表一整版小说呢?”唐栋不置可否,几天后,报社寄给他的证书证明了他的实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5年,同期战友先后退伍,唐栋也收拾好积攒的一厚沓草稿,准备还乡。但“能写”的标签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新疆军区宣传部文艺科需要创作人员,唐栋能担其责!
可是,命运似乎就喜欢跟人玩“捉迷藏”——军区正式调令发下去半年杳无音信,当年底,唐栋等来的依然是连队的退伍命令。
办好复员手续,前往乌鲁木齐转车……就在火车出发前的一刻,一声“唐栋,快下车!”的呐喊,又将他拉回了火热的军营。原来,军区机关得知唐栋退伍的消息后,赶紧打问车次,才把他截住,带他去军区话剧团当了编剧。从此,他在军队文化系统一干就是40余载。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万物复苏,文学刊物陆续复刊,全国掀起文学热。作家们心气十足,唐栋找到了创作的春天。“当时,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创作室,话剧团、歌舞团等军队文艺团体逐渐恢复,大家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唐栋说,由他编剧的大型话剧《草原珍珠》公演,反映的是知识分子迎接新时代,演出后反响非常强烈。由此,唐栋成为全国戏剧写作者中璀璨的新星。
1983年,唐栋的短篇小说、“冰山文学”的开路先锋——《兵车行》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奠定了他在新时期军旅文坛的地位。1985年,乌鲁木齐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唐栋成为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的创作员,他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雪线》《雪岛》《雪神》《野性的冰山》《沉默的冰山》《愤怒的冰山》等冰山系列作品,写的都是困苦艰险与奉献牺牲,更是神圣的使命、战士的本色,向人们展示了强大的人格力量——一种由冰山映衬、烘托和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执着的意志。
上世纪90年代,唐栋调往广州军区,向中国文学与戏剧艺术的高峰进发。
小故事大情怀让戏剧深入百姓生活
军旅剧作家应该创作什么?如何投入心力去创作?如何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引发观众心灵共振?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创作者。
“假如创作者只关注个人感受,放弃或淡化对社会发展、对军队建设的责任,其作品必然会矮化,不会有大格局、高境界。”唐栋认为,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定要能观照现实,要有思想的深度与力度,才能体现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才能让戏剧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
2016年,由唐栋创作的话剧《麻醉师》一经首演就引发热议。西安一观众盛赞:“一个英雄的离去,唤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同年7月,该剧受邀进京演出;12月,再次受邀进京;2017年3月,第三次进京!该剧一次又一次向首都观众演绎了用生命兑现对患者承诺的故事,如雷的掌声中,涌动着感动的泪水。
“麻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这句经典台词,每当被演员铿锵有力地说出时,都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唐栋表示,《麻醉师》乍看题材并不宏大,写的是一位普通医生,但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却让人深思。
主旋律作品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如何让观众爱看?“不拔高,不过誉,真实才有力量!”唐栋为了这部剧,数次赴西安采访人物原型陈绍洋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随着采访深入,陈绍洋医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唐栋也一步步走进了陈医生的精神世界。如此深入采访,唐栋笔下的陈医生,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去年5月,他为西安话剧院创作的话剧《柳青》,生动展示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人民著书立说的思想情怀和光辉形象。除此之外,《岁月风景》《远去的村庄》《回家》《天籁》《红帆》《杜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剧目背后,都饱含着唐栋在生活里刨文学创作的大情怀。
怀揣乡愁创作树高千尺根在沃土
走南闯北,怀揣乡愁。几十年来,唐栋坚持每年回乡省亲,从未缺席。
“乡愁就像是一壶浓酒。”在唐栋看来,每个离家的人,心灵都镌刻着乡愁,离乡时间越长,这壶酒就越浓。
“这么多年,写剧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将家乡的元素融入其中,也是我情感的一种寄托。”唐栋告诉记者,话剧《柳青》中就有很多方言、民谣等都是岐山的,地域特色明显。
去年唐栋回乡,没有按照惯例第一时间回家省亲,而是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院。因为,他要圆儿时许的愿、做的梦——为家乡写一部能搬上舞台的剧。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有许多瑰宝般的文化遗产需要像青铜器一样仔细琢磨它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魅力。”唐栋说,“青铜密码”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有了基本样式,他要为宝鸡“四城”建设增添一张名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