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电话把电话拿反了
1993年5月4日的《宝鸡日报》头版,刊登了《太白告别“摇把子”电话》的消息,报道了投资190万元、容量千门的太白县邮电局程控交换设备一次性割接成功的事。从那以后,太白人告别了手摇电话。
“太白县地处偏僻,当时电话很少,多数仍是磁石电话。太白县告别‘摇把子’也标志着全市告别人工电话。”原宝鸡市邮电局设备科科长、现任中国电信宝鸡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科让介绍,为彻底改变落后的通信状况,从1991年4月开始,当时的太白县邮电局投资360万元,架设了一条市县间光纤电缆。1993年3月,县上又与省市邮电局共同投资190万元,安装了容量为1000门的程控交换设备,通话线路由原来的15路提高到120路。程控机线开通后,太白县的电话可拨打国际、国内长途了,对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推动山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张科让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市共安装电话七八千部,太白县仅有260部。群众打电话大多使用公用电话,全市仅有100部,“友谊商场电话亭”“文化宫电话亭”“五里庙综合商店”“解放电影院”,这些是市区公用电话亭的名字或有公用电话的地方。随后,市邮电局在市区街道、商场、学校、广场及一些单位内,安装了众多磁卡电话,给群众打电话带来极大方便。
胡斌家住市区,他对曾经打电话的故事记忆犹新。1993年,他到经二路上的电话亭给远方亲戚打电话。“第一次打电话时,根本不知道电话还分听筒和话筒,拨了电话号码就急着讲话,喂喂……喂喂……半天也没听到任何声音。”他说,原来把电话拿反了,后来他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给别人听,经常引得哄堂大笑。
从BP机、小灵通到手机普及
今年80岁高龄的刘远志,1958年从重庆电信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邮电局,曾担任市邮电局副局长。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用的是国产步进制交换机,电话容量达1000门,市内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转盘拨号电话。
张科让是1982年到市邮电局上班的,他说,当时市内步进制交换机电话容量2000门,各县区中只有岐山县有一部自动电话,其他县区的电话都是“摇把子”。1984年,市上开始增加电话设备,那个年代的一台设备由几十台小设备组成,各种连接线特别多,10个工人要半年才能安装完;3年后,全市电话容量达到了4000门。到了1990年,市邮电局从加拿大引进了程控电话交换机,电话容量变成了7000门,市民都排队给家里装电话,初装费是4000元,全市实装电话3600部。从1996年开始,我市用上了国产程控交换机,电话容量越来越大。
1998年,电信业务和邮政业务分开经营,成立了宝鸡电信公司和宝鸡市邮政局两家企业。1999年,宝鸡电信公司分出了宝鸡移动公司;2001年,宝鸡联通公司成立,至此,宝鸡拥有3家通信运营商,群众打电话有了更多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亲身体会到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先是BP机,从“数字”到“汉显”,不断更新,公交车上、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BP机“滴滴”的呼叫声此起彼伏。随后手机也开始普及,但是当时话费特别贵,好多人手机响了后就挂断,用座机回过去。“没办法,那时手机打进打出双向收费,刚充100元钱,没几天就没了!”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有这个经历。这时,“小灵通”就应运而生了,在市区,完全可以当移动电话用。但“小灵通”是个过渡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信资费的下调,手机越来越普及。
打可视电话随时“面对面”交流
1992年10月,800兆移动电话在我市开通,在全国尚属领先,“大哥大”成了香饽饽,曾出现一股购买热潮。走在街头,手拿“大哥大”打电话,是那个年代代表性的街景。1995年前后,我市开始有了全球通网络。
“‘2G’网络能传输文字,比如发短信;‘3G’网络能传输图片,比如发彩信;‘4G’网络能传输连续画面,比如视频通话,就是常说的可视电话。”张科让说。“4G”网络的运用,使手机由单纯的通话功能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订餐、缴费、转账、学习、视频会议等,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通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只要在有信号的地方,市民随时拿起手机,就可与异地的另一方视频通话,也可以多方视频通话,这在前些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城市无线网络,被称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城市的“第五公用基础设施”。我市近些年进行“无线城市”“智慧宝鸡”建设,宝鸡街头,大部分已被市上出资建设的免费Wi-Fi覆盖,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手机也成了农民致富的工具。眉县果农张海鱼,利用智能手机,十天卖了500多公斤猕猴桃;陇县徐万粮,将自家种的小麦磨成面粉在网上出售……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在我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共有手机用户约310万户、宽带用户约120万户。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5G运营牌照,最新的智能通信方式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