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怀宇
宝鸡因路而兴,和铁路的渊源颇深,更有学者把宝鸡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的建设,对宝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支撑作用。那绵延的轨道、飞驰的列车,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承载的是宝鸡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见证的是宝鸡人风风火火走四方、闯世界的豪气。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铁路建设的持续加力,也将宝鸡带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我市加快“四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靠人力凿穿秦岭为西部工业重镇奠基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了,西秦大地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当时,代表地区交通发达的标志物铁路,也回到人民的手里。刚刚解放的宝鸡,铁路向东,可达西安;向西,虽说宝天铁路已经通车,但问题重重,开行以来,货物列车一般只能挂六节车皮,最多载重240吨,行车也很不正常,运行时间往往在24小时以上,被称作西北铁路干线上的“盲肠”。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和陕西省军区组织5万余人的修路大军,开赴陷于瘫痪状态的宝天铁路线。战士们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用钢钎、铁镐作业,以人背、肩挑等方式劳动,创造发明了高线运土、自动倒土等数十种新式操作法,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就完成全部工程,让祖国的东西大动脉真正得以畅通,宝鸡也凭此站在了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上。在宝天铁路施工过程中,人民子弟兵表现出了特别能战斗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其中有56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52年7月,宝成铁路破土动工。一时间,材料工厂、运输队、工人等与铁路相关的各类资源聚集在宝鸡。在随后的几年内,国内许多大工厂也纷纷内迁到此,市区人口骤升至十余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景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经过数万名铁路建设者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正式通车,贯穿祖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这条铁路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一举成为新中国震惊世界的大事。宝鸡重要交通地位日益凸显,被称作西北、西南铁路咽喉,为后来成为西北工业重镇打下坚实基础。
宝成铁路依靠人力凿穿秦
岭,其难度可想而知,称得上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据史料记载,整个宝成铁路工程打穿了上百座大山,填平了数以百计的深谷,单填土石方就有6000万立方米。而且,接轨时间比预定日期提前了十三个月以上,创造了世界奇迹!
兴建电气化铁路西北交通枢纽独领风骚
宝成铁路弯道多、坡度大,尤其是宝鸡至凤州段,曲线竟占线路总长的55%,蒸汽机车在此运行相当吃力。为改变这一现状,1958年,这一段的电气化铁路正式开工,三年后建成,开始使用电力机车,宝凤段电气化铁路成为我国修建的第一段电气化铁路。到了1975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随后,这条创造奇迹的铁路仍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993年又开始建设复线,于六年后完工,让《史记》中“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论断成为历史。
国家在对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同时,考虑到宝天铁路隧道密集、运能低,不利于蒸汽机车运行,于是从1978年开始,用了两年时间,又将宝天铁路改造成电气化线路。1988年,宝鸡至成都、天水、西安的铁路线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因此,宝鸡被业界称作“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摇篮”。
上世纪90年代,途经宝鸡的铁路建设再次跨出一大步,向北延伸。1991年,宝鸡到中卫的电气化铁路全线开工,1995年正式运营。也就是在这一年,宝鸡真正成为东西南北电气化铁路十字交会的交通枢纽。
随着铁路的兴建,宝鸡的工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一批沿海企业的内迁和一批军工企业的兴建,使宝鸡工业建设迎来了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共有20多户大中型企业在宝鸡建成投产,包括宝光电工厂、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宝鸡叉车厂等,使宝鸡在机械、电子等工业领域的优势更加突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宝鸡企业生产的一些轻工产品风靡大江南北。
高铁时代发展快打造新丝路重要桥头堡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建设高速铁路的时代。宝鸡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又一次搭上了铁路大发展的快车。2009年,郑西高铁向西延伸到宝鸡的西宝段高铁开工修建,此消息一时成为宝鸡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2013年12月28日,对于宝鸡来说,这是一个幸福而值得纪念的日子,西安至宝鸡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据当时一位铁路工程师说,由于各方全力以赴,宝鸡人提前四五年享受到高铁的快捷和便利。
2017年7月9日,宝兰高铁正式通
车,标志着宝鸡进入了新丝绸之路上的高速通道。除了高铁,2016年5月,宝麟铁路也开通运营。这是一条专用货运线路,对于打通宝鸡北部交通通道、加快麟游矿区资源开发等具有深远意义。
今年2月1日,随着一声火车长鸣,中欧国际货运宝鸡专列缓缓驶出宝鸡东站,一路向西,最终到达俄罗斯的雅戈尔站。车上装载着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生产的石油钻机设备,价值近亿元人民币。此专列的开通,破解了宝鸡企业过去由东南沿海出口和西安折返运输的高成本难题,给宝鸡装备制造走出国门、服务世界提供了便捷。
铁路,赋予宝鸡这座内陆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9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265.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997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87.76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中国钛谷、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等荣誉让宝鸡人倍感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发挥自身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第3个交通大十字和37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的优势,加快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
如今,工业在宝鸡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市目前已形成涵盖38个门类317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且与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去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3.43亿元,同比增长11.5%,位居全省前列。
回望宝鸡解放70年的历程,宝鸡不仅仅是火车“拉来”的工业城市,更是一座写满共和国荣光的城市,一座与共和国一起加快改革开放的城市。这座城市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宝鸡火车站宣传科科长何磊:
春运不再拥挤“过去坐火车是一票难求,而现在乘客基本都有座。”宝鸡火车站宣传科科长何磊对宝鸡铁路的发展感触颇深。他是一位有18年工龄的铁路系统职员,客运员是他的第一个岗位。
何磊说,他2001年参加工作,当时铁路客运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春运,客车一节车厢定员是118人,可往往要装近300人。客运员的主要工作是想办法将每一位乘
客“塞进”车厢,车厢虽然已经爆满,但车门口仍有不少人往里挤,这一节车厢上不去,人们就去挤下一节车厢,只要能上车就算成功。
“火车票也不好买。”预售窗口上午八点半上班,可是前一天晚上就有许多人排队等候。一票难求、拥挤乘车,成为当时春运的两大特点。
随着高铁的开通,这种现象得以改变。何磊说,如今的春运再无“挤火车”现象,顺畅和舒心成为春运的两大特点。
本报记者王怀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