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早晨,戴着耳机在公园慢跑,舒展身体的同时,听一段《论语》,精神抖擞……
下班回家坐在公交车上,听着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单调的时光变得有趣……
晚上临睡前,有音乐衬底的美妙散文陪伴,在诗情画意中渐渐进入梦乡……
如今,互联网上琳琅满目的听书软件,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前读书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面对泛着柔光的纸张,徜徉在意境丰富的文字里;后来有了电子书,不必买纸质书就可以获得网络上丰富的书籍资源;而今,你可以解放眼睛,用耳朵听书,照样可以吸收知识、开阔眼界。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化,书与人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听书让生活更丰富
很多人认为阅读很重要,但工作繁忙,下班后又有应酬或家务要干,能拿起一本书仔细阅读并非易事,好在现代人可以利用手机APP来解决这个问题。张晓丽在蔡家坡一家国企上班,每天都坐单位通勤车上下班,她说,她经常利用坐车时间听书,比如《从小开始的幸福力培养计划》《养出听话的孩子》《盗墓笔记》等,她选择的书籍多半和教育有关,也有让自己放松的消遣类书籍。
有的人听书,就是为了学习充电。刚入职市区一家事业单位的“90后”职员王思敏说:“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在实践中感觉并不好用,我需要结合实践补充知识,最近在听《李开复的AI进阶课》《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30堂精品历史管理课》等,这些课程对提高我的知识水平有帮助。”
用耳朵代替眼睛,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阅读的更多可能性。宋书鱼是一位企业负责人,喜欢跑马拉松的他,每周有三次4小时长跑的体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听书让跑步不再单调。《论语》《庄子说》等优秀的传统典籍,使得他在听的过程中一点点吸收文化的营养,感觉很好。
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加入到听书者的行列。这些孩子喜欢听哪些书籍呢?据了解,孩子最常听的有声阅读物是儿童文学、唐诗宋词、文学名著等,他们在睡前、路途中、玩耍的时候,都会听书。很多老人因为眼睛不好,也选择听书来打发时光。听书,还是很多失眠者的“催眠小贴士”。因为晚上看书伤眼睛,很多失眠的人会听书,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6.0%,较2017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3.2个百分点;0至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26.2%,较2017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听书能代替看书吗?
有声阅读APP,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海豚之音、得到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若问人们的获得感,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市民单晶晶主要听人文历史类的书,包括人物传记,这几年为买这些书,她起码花掉上千元。听得多了,她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丰富了,变得自信起来。而最近几次因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她又陷入迷茫。“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难道是假象吗,为什么没有给现实生活带来改观呢?”单晶晶觉得网络上讯息爆炸,如果只是一味获取,不“细嚼吸收”,就只能简单地解决自己的知识焦虑感,并不会对个人提升有多大帮助。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林书岳也是一位听书发烧友,他很支持这种阅读方式。“我多半是在做家务的时间听书,比如罗辑思维等,因为讲课的人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了解政治、经济、社会的很多知识,能启发我思考。”林书岳认为,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自己读过的书,看看别人如何解读这本书,也可以帮助自己发现盲区、提升本领。
有些人觉得听书不能取代看书。宝鸡中学英语教师华梅认为,听书的门槛太低,随时随地可听,人就容易不专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用眼睛接受讯息和用耳朵接受讯息,大脑处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专业性强的书需要细细读,要批注、做笔记,一点点吸收,才能成为自己的营养,听书只是“知道”而已。
虽然孩子爱听书,但他们在听书时一心多用,也让家长警惕起读书的效果来。曾有一项问卷调查,问及孩子听书时一般在做什么,31.58%的受访者表示孩子习惯睡前听书,听着听着就睡着了;27.63%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喜欢边听书边玩;仅有两成受访者的孩子是在专心听书。
读万卷书莫忘行万里路
任何入脑入心的知识,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的,尤其是那些难啃的、思想性强、营养价值高的书,指望听书上的专家读过后再“贩卖”给你,其实剥夺了你独立思考的能力,恰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来自于思考。
人类学习有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不论哪种学习途径,都能帮助人学习知识。受访的很多人,都对听书这种学习形式表示肯定。
宝鸡市图书馆副馆长陈碧红认为,科技日益发达,让人们接受讯息的渠道更多元和便利,人更易投入知识的海洋,有人担心这会对纸质阅读带来冲击和影响,但她认为,这是多虑了。市图书馆近5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都以10%-20%递增,每到假日,专门到图书馆看书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大家对图书馆的读书氛围很认可,这说明,对于真的能腾出时间阅读的人群来讲,读纸质书仍是他们的首选,而且很多人是在听书后了解到某本书的魅力,进而选择买书来读的。关于“听书能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营养”的话题,宝鸡文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孟改正认为,听书与看书完全不冲突,主要是看你是在哪种时间情境之下,听书比较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喜欢欣赏声音艺术的人,可以感受演播朗诵带来的艺术魅力;看书相对来讲可以方便思考,或
停顿或继续,节奏都由自己把控,那些专业性强,内容深刻,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书,就比较适合纸质阅读。孟改正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互联网时代,学了那么多知识,最终要靠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行万里路”绝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