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塑造开放新格局
助力宝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技术中心

    吉利焊接车间

  未来方向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
  ●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
  ●力争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面前,应时而动、应势而谋,就有发展机遇。当前宝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大不大”转向“强不强”,就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助力企业创新打造一批“排头兵”企业
  宝鸡将重点培育企业创新力量,全面落实国家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精准培育力度,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翻一番,达到300家以上,瞪羚企业达到50家以上。
  通过建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争取更多的中省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落户宝鸡。围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县区、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更多研发平台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序列。到2022年,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200家以上。
  抓体系,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双创”孵化基地,到2022年累计达到150家以上,形成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格局。  
  推进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优势产业是宝鸡“强基固本”的根基。宝鸡将聚力汽车及零部件、钛及新材料、烟酒食品、优势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级特色产业创新链等重点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发一批创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新兴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宝鸡将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传感器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健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聚集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打造西北地区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使经济体迸发活力。围绕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中铁电气化科技产业园、秦川机床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精度数控刀具智能制造、新能源叉车等,积极谋划一批工业技改项目,推进产品、技术、模式创新,以项目强存量、激活力、促转型。
  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科技支撑是科技惠民的有效实践。我市将推进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集成示范项目,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蓝天保卫战”“平安宝鸡”建设,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应急保障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到2022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区域创新打造联动创新新格局
  县域经济创新齐头并进,才能推动经济全面开花。眉县、凤翔、渭滨要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重返全省“十强县”“五强区”目标为契机,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区;千阳、陇县要发挥矮砧苹果和羊乳产业优势,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支持高新区创新引领。宝鸡高新区要突出创新引领,在科技新城、高铁新城建设上持续突破,加快建成全国一流园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排名提升3至5个位次以上;蟠龙新区、凤翔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要增强全产业链集聚功能,提升协作配套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另外,扶风绛帐生物医药产业园、眉县霸王河工业园、陈仓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渭滨互联网产业园、金台大数据产业园等县域特色科技园区,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增强园区的吸纳和辐射能力。
  到2022年,力争全市各类科技园区达到50家以上,科技园区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15%以上。
  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开放格局越大,越能搅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宝鸡将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在高端人才引进、智能制造、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领域的合作,加强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合力推进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西农大、杨凌示范区围绕共建试验示范站(基地)、产业研究院、田间大学等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两地三方”农业科技合作。
  同时,要把握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有新作为,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宝鸡将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力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更多科技人才、研发成果落户宝鸡。此外,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鼓励企业吸纳市域外科技成果和自由科技成果在宝鸡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共享转化。力争每年全市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达50个以上,实现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
  (本版稿件、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魏薇采写、拍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