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博在青海省西宁市一小学采访 艺术成就
翟博,陕西扶风人,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编审,教育经济学博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理论研究、文化教育研究、新闻和文学写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教育研究》等海内外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数千篇,有50多篇作品在全国及有关方面组织的评奖中获奖。撰写、主编出版的书籍有《法门寺传奇》《教育均衡论》《中国家训经典》《中国人的教育智慧》《中国人的家教智慧》等50多部(本)。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的撰写统稿;参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起草。2009年11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3月,被国务院授予新闻出版事业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特殊津贴。2012年12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把全国最有名气的教师的讲座放到客户端,和全国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参与策划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在《中国教育报》推出《家庭教育周刊》;创新报网融合和采编流程机制……翟博立足中国报业最前沿,面对当前舆情变化和报业新气象,推出了一系列求新求变的举措。他像一位周原上的农夫,播撒良种,精心耕作,积极应对种种变化和挑战,憧憬着下一季的收获。面对家乡的记者,他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教育”和“感谢”。
谈自己周礼文化是成长烙印
“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翟博的老家扶风地处周原,几千年前是一片连野菜也甘甜的肥美之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周原人是什么样的?
在翟博看来,周原人具有知礼好文、吃苦耐劳、正直、朴实、重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与周礼文化长久浸润有关,更与艰苦岁月的磨砺密不可分。
翟博1962年出生在扶风县杏林镇,1982年上大学离开家乡,20年的家乡生活,可以说是在比较艰苦的岁月中度过的。翟博感言,是家乡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影响了他,给他的成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求学之路让他印象深刻。从初中到高中,他先后在杏林中学、绛帐中学和扶风高中上学。在学校和家之间有两条坡陡路险的大沟,每次骑自行车经过都要十分小心。一次周末,他为了省钱没在学校食堂吃饭,而是饿着肚子骑车往家赶,翻沟时自行车坏了,他只得扛起自行车翻过了两条沟,回到家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还有一次,他骑自行车上学,下沟时车没刹住,一头撞到了护坡的一棵洋槐树上,而坡下就是悬崖,他惊出一身冷汗……
备战高考那年,由于校园关灯早,每天为了能多学几个小时,翟博和同学商量在学校附近找房子住宿和学习。结果找到一位大嫂家,大嫂带两个孩子,丈夫在拖拉机站工作,平时不回家。两人央求大嫂让他们免费住下,说愿意承包挑水和打扫庭院的活作为补偿,善良的大嫂同意了,给他们提供了一间带有大炕的房间。有时因为学习投入忘记了挑水,等他们猛然想起时,大嫂已把井水挑了回来。就这样住了一学期,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实现了一名农家子弟成为大学生的梦想。
1987年4月,扶风法门寺发现地宫,随后发掘出佛骨舍利和大量珍贵的文物。这年夏天,毕业不到一年的翟博从西安赶往法门寺,搜集民间传说,听乡间老人讲法门寺的故事。同时,他多方采访专家及文化文物工作者,在掌握大量历史、文化、民间资料和故事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创作出长篇小说《法门寺传奇》,这部小说文笔轻灵优美,情节曲折动人。1990年,《法门寺传奇》首版后深受读者喜爱,之后三次加印。
199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4年的翟博进入《中国教育报》陕西记者站,历任记者、副站长。5年里,翟博不断磨砺自己,陕西100多个县(区)他跑了80%。1996年,他调离陕西记者站到北京总部从事编辑工作,从此告别了陕西,告别了家乡。
从宣传干事到报社社长,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的记者和作家,翟博说,年轻时吃过的苦是终生财富。环境塑造人,周原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在周原,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些让他受益终身,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周原永远是他的根。
谈教育“周公三训”是家教源头
“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中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一直是翟博研究的重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翟博就开始研究中国家庭教育。1991年主编了80余万字的《中国家训经典》,从中国历史的源头对历代家训进行全面梳理。
翟博认为,“周公三训”是中国家教的源头,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家庭教育的基调,后来的所有家训莫不滥觞于此。他总结为: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
对于“传统家教就是封建糟粕”“传统家教已不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看法,翟博说,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这些关于早期家庭教育的理念,都与现代教育思想吻合,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家教财富,完全可以继承,发扬光大。当然,在学习研究中国人的家教智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家庭教育体系。
《中国家训经典》是一部集历代家训之大成的著作,先后四次印刷,成为《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的推荐图书,广受读者好评。近些年,翟博又陆续出版了《教育均衡论》《中国人的家教智慧》《迈向新世纪的脚步——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类书籍,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的撰写统稿,还参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起草,在理论研究、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学者型记者的典型代表。
谈宝鸡中国文化的根在宝鸡
翟博感言,他在20岁前,世界观、价值观就已成型,家乡的教育影响一生,对家乡和家乡人,他常怀感恩之心。
在他看来,宝鸡基础教育扎实,质量较高。宝鸡人特别重视教育,基层有一大批懂教育、有情怀、有想法、有作为的教育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他去凤翔、岐山等地参观考察,老百姓集资建学、教师的敬业精神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翟博说,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今后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宝鸡应当出更多的硬招、实招,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周原人身上传承的基因,翟博也不例外。宝鸡周原地区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中国文化的根在这里,中国文化的魂和源都在周原,而周原文化的根是周礼。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即周礼。周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和精神基因的深刻影响,可以从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省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新远去年出版的“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里找到答案。
对于宝鸡“四城”建设,翟博认为,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谋划,符合宝鸡的特色和优势。宝鸡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还需要深挖潜力,做大做强工业品牌。在文化建设方面,宝鸡结合周原文化可以大做文章,做出有特点的东西来。他看过《宝鸡日报》连载的小说《红腰带》,里面周原文化写得很到位,入木三分,贾平凹、王宗仁等名家为作品写的序言,被推荐到《文艺报》《人民日报》。西府文艺需要更多的扛鼎之作……
翟博现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他表示,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把家乡的教育改革成果宣传出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引进来,为家乡父老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