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文化的力量
张晓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禀赋的充分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传承、弘扬、践行,进而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树立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三种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
  为了讲好中国文化里的精彩故事,本报充满文化情怀的《中国风》栏目,就这样与你不期而遇。从本周起,文化周刊《中国风》栏目,陆续刊出与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密切相关的文章。期待你的关注—— 
  
规矩与秩序 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石
  关中人过春节走亲戚,主人在客人离开的时候一定要给几个白面馍,叫“回礼”,另一方在正月要定一个日子回请门子里的亲戚,这一天,主人一定要穿上最好最干净的衣服,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再待客,这就是“礼”。在中国人的心中,“礼”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代代相传,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就是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它无处不在,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我们提倡“文化自信”,正是由于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作底蕴,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为底色,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有人说,当今世界流行中国风,那就是中国风格的文化,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独特标志。
  宝鸡是中华民族周礼文化的起源地,涵养着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人们的行为、谈吐、服饰、婚嫁、居住、出行、礼仪、艺术等方面习俗、规矩,大都源自周礼。著名学者余秋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宝鸡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周礼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
  余秋雨说,周朝在岐山建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礼乐文明,尤其是在鼎盛时期设计了从上至下、从精英到老百姓,所需要懂得的社会礼节。周礼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第一个把行政规矩、伦理规矩、社会规矩、家庭规矩、行为规矩定下来的一种礼制。这种礼制建立以后,文明就有了一种行为模式。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不能传承,但是行为模式是可以传承的。比如,一个老人去世,老人的想法不能传承,但是老人给家里人立下的规矩可以传承,这个规矩就是“礼”。
  “礼”的功用,一是“分人兽”,二是“分文野”(文明和野蛮),三是“立仁德”,四是“立秩序”。建立国家秩序、社会秩序、家庭秩序以后,中华民族才摆脱了原始的混乱,迈上了真正的文明台阶。如果没有周礼文化,没有几千年坚守“规矩”和“秩序”,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就没办法进行,因为继承发扬是通过“礼”来完成的。
  文化,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礼之用,和为贵”,一个有礼有节、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社会,才能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才能让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发展当中感受到生活幸福和文化自信。
  传承与创新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个城市的人文肌理,包括历史的共同记忆、市民的文化认同、乡村的族规民俗等。
  宝鸡这座城市,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闪耀着礼乐文明的光芒。人们受几千年周礼文化的滋养,知书达礼,并懂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恰恰是打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风格的最好方式。
  宝鸡金台区宏文路东社区西建康城,现代化小区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使这里的居民潜移默化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尚仁楼”正面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醒目大字,小区主干道分别建造了“传统文化长廊”“孝道文化长廊”,道路、楼栋都以传统文化核心字句命名,墙面、路灯杆挂上孝道伦理标语,每栋楼的每个单元门口制作了木质雕刻的传统文化对联、警句。小区管理人员定期看望慰问高龄老人,义务为高龄老人理发、剪指甲、按摩、做饭、打扫卫生,这里被很多人誉为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幸福小区”。
  宝鸡民间工艺品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祈福、吉祥、喜庆、忠义等,宝鸡当代艺术家不但恢复整理了大量老作品,而且推陈出新,创作出极具时代特征的新型民间艺术类型。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渭清介绍,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何呈现给现代人,宝鸡民间艺人做了很好的尝试,社火脸谱被绘上马勺,描金漆器成为现代装饰,凤翔泥塑塑出奥运福娃,木版年画印上潮流画刊,刺绣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一大批像李继友、邰立平、胡新明、张星、薛亚兵、杨林转这样的人,他们用现代理念把传统民间工艺发展成受时代欢迎的佳作。
  “2019年夏天‘秀’汉服”,是宝鸡不少女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件趣事。她们穿着汉服上街、拍照、聚会,在人们赞赏的眼光中感受传统服饰之美;许多成年人工作之余学习古筝、古琴、书法、中国画,周末组织雅集,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身穿汉服弹琴演奏交流,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在传统文化当中寻找美、传播美;学校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使学生们从小陶冶性情。
  2019年4月29日晚,传承儒家文化经典、弘扬尊师重教精神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由千阳县剧团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首演,一时间好评如潮。燕伋三次赴鲁、路不拾遗、铁肩道义、三问大道等生动情节展现在观众眼前时,很多人都感动得落了泪。
  这些中国风格的文化,清洗着人们的灵魂,点亮了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背面,都有牵动着一个城市灵魂深处的东西——历史情感、生活愿景,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共同梦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牢记与坚守感知红色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存在是有时代性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被称为红色革命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火一样燃烧的红色文化,不仅通过歌曲、音乐,也通过戏曲、影视、书籍、互联网,感染着不同年龄的人。这是一种通过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来的文化自信。
  2019年6月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特别节目“回到延安共唱经典”迎来《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演绎者。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他们齐聚延安,在这片诞生民族经典的热土上再度将其完整演绎,震撼人心。参演的艺术家、现场及屏幕前的观众,都仿佛回到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重回战火纷飞的岁月,无不热泪盈眶。
  宝鸡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方红色热土,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随处可见,习仲勋在凤县谋划“两当兵变”,彭德怀在眉县、凤翔、麟游等地都留下了许多故事,工合组织、“窑洞工厂”、西府游击队、宝天烈士等,革命先烈为实现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既应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应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
  凤县革命纪念馆运用图片、文字、绘画、实物、模型以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各种现代光电技术、高清照片、仿真雕塑、多媒体演示等,展示“两当兵变”策源地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如今,凤县革命纪念馆和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宝鸡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李娟说,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红色革命文化,落脚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就需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不断汲取奋斗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它能够穿透历史,以强大的实践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助推民族复兴。
  当我们认同以礼立序、以乐致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自强不息、礼让为先、尊老爱幼等准则时,当我们共同歌唱《保卫黄河》《我爱你,中国》而激情豪迈时,当我们在精美的现代艺术品、服装、建筑等当中融入中国元素时,当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智造”而使他国艳羡惊诧时,当我们在很多科技领域拥有话语权、定价权、评议标准的权利时,其实都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我们正在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呈现、语言的传递、科技的诞生,更深层次则是“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萌芽,中国风格的文化认同在成形,文化自信在确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