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轩
白色的蒲公英、黑色的香菇、绿色的猕猴桃……时下走进渭滨区,眼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现代田园风光。经济作物硕果累累,花卉欣欣向荣,被誉为“五彩产业”的农业特色产业让人感受到渭滨农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渭滨区是宝鸡的主城区之一,经济发展迅速,但农业土地资源欠缺。怎样才能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助力脱贫致富作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渭滨区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做到产业“特”、品质“精”、工作“实”,强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目前,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全区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共有1153户,实现了特色产业全覆盖。特色产业为农村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产业特因地制宜逐村研判
产业“造血”是群众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特”制胜。为此,渭滨区委、区政府从2017年开始,集中召开专题研讨会,逐镇逐村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对全区43个村逐一研究确立主导产业,编制了《2017-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挂图作战,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农业产业集群。如今渭滨区已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面积3.6万余亩,石鼓镇农业产业观光园、神农镇千亩樱桃沟、高家镇千亩猕猴桃和万亩花椒等特色产业,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蒲公英在很多人印象中就是一种野菜,或是长在田间地头的杂草。然而在渭滨区的特色产业榜上,蒲公英却是一种投入少、收益高、前景好的致富新产业。石鼓镇茵香河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上既无产业,也缺少壮劳力,驻村干部一直为村上如何脱贫发愁。(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经过走访和考察村情,驻村干部魏杰了解到高产多倍蒲公英项目,并邀请山西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到茵香河村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得出了项目可行性报告。村上很快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这一特色产业。由北京易丰佳禾公司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双方签订保护价包收蒲公英鲜菜协议,4年后收取蒲公英根入药。初步估计,合作社每亩地每年能够实现5000元毛收入。此外,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也可领取土地流转费。村上有了产业,群众也多了增收渠道。如今蒲公英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依托这一产业的55户贫困户,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找准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正是该区逐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关键之举。高家镇新安村油用牡丹和中药材种植、神农镇益门堡村和夏砑壑村大樱桃种植等,这些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为群众奔小康带来了好“钱景”。
品质精品牌引领提质增效
找准特色产业,还要在提质增效、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渭滨区在全面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创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进超市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批“精品”产业品牌,向高质高效转变。
市区周边种植大樱桃的镇村不在少数,而神农镇刘家槽村的大樱桃论规模,不是最有优势的。但如今,每到樱桃采摘季,市民提起采摘樱桃、购买樱桃,首先会想到刘家槽村。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该村樱桃的“好品质”美名在外。渭滨区连续多年组织举办樱桃“选美”活动,选出樱桃种植的“明星户”和经营守信的“诚信户”。为了助力樱桃销售,村上成立专门的大樱桃合作社和樱桃协会,还组织电商企业和快递公司设立“扶贫帮扶点”,帮助贫困群众销售。
为了让特色农业产品优于其他地方,渭滨区在打造精品农业方面狠下功夫,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以及帮技术、帮管理、帮销售等办法,逐渐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产业化水平高的特色产业链。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2个。
工作实携手实干振兴乡村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实干出来的。产业“特”、品质“精”,正是全区干群携手实干取得的。渭滨区通过领导分片包抓、干部联村帮户、技术人员指导帮扶等形式,一起谋良策出实招,确保了贫困户如期脱贫。
石鼓镇李家槽村的食用玫瑰是渭滨区新引进的产业,500亩玫瑰花今年初夏开放时,引来了不少市民观光。去年9月,了解到食用玫瑰种植是一项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区上积极对接,用诚心和优质服务吸引企业来投资。区上还组织区机关、各街道办事处干部400余人,在李家槽村义务栽植产业扶贫玫瑰花树。短短多半年时间,村民依托该产业取得了好效益。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区级领导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区政府着力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推进产业脱贫提质增效。比如栽植“扶贫纪念林”1483亩,实现了经济林果家家有;为贫困户每户免费配发4箱蜂群10个蜂箱,蜂群存量由4000箱增加到8100箱等。同时,区上发挥互联网产业发展优势,通过电商平台加大农产品推广和销售,开展电商营销培训,并组织樱桃、油桃、蜂蜜等农业专业合作社,赴延安、平凉等地开展推介宣传、市场考察,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市场。
脱贫攻坚已到冲刺阶段,渭滨区不断掀起产业扶贫新高潮,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落实,放大产业扶贫成果,最大程度确保群众依靠产业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