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带着小凳子去看电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电影近年来进入宝鸡人的生活,从而诞生了一个新职业——微电影拍摄者。微电影走进人们生活
6月18日,多云、微风,是夏日少有的舒适天气。当天,陕西前沿数字影像负责人王旭带领拍摄团队来到金台高级中学,为学校拍摄微电影《我在六月等你》,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学生中的励志故事。
“微电影就是短电影,片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开头、剧情、故事发展、高潮、结尾都不能少,要塑造人物、矛盾冲突等,与传统电影是一样的。”王旭说,微电影大约从2009年兴起,他们便从那时开始涉足微电影拍摄制作业务。前几年拍摄微电影用的演员少、场景简单、投资小,现在微电影拍摄规范多了,目前拍摄一部微电影的价位在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
除了年轻人拍微电影自娱自乐外,微电影主要用作政府部门政策宣传、学校教育学生、企业产品宣传等。如微电影《驻村第一书记》,主人公是我市一位优秀扶贫干部,影片通过他的故事,解读、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宝鸡铁路小学的微电影《助人为乐好少年》,讲述的是该校一名学生的真实故事,影片时长七八分钟,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微电影质量越来越高
记者一边帮着他们搬卸摄影器材,一边学习微电影知识(见图①)。
“以前录像宣传片过于直白、生硬,观众不好接受,微电影通过讲故事、展示情节将观众带入其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王旭给记者介绍,如今微电影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接近传统电影,从摄影机、摇臂、航拍器材到剧本、演员都接近专业水准,道具、特效、包装、后期制作、专业灯光、化妆等一样也不少。
一个微电影制作团队一般有七八个人,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场记等分工明确,一部微电影一般要拍摄制作一个多月时间。记者发现,要拍摄一部微电影真不容易,先要与客户沟通,确定拍摄主题,根据主题收集素材资料,然后创作剧本。剧本确定后,再确定场景、演员,继而开始拍摄。拍摄期间要对群众演员进行培训,教他们熟悉剧本,了解他们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要背台词,请专业演员进行现场指导。拍好之后进行剪辑制作,直至完工。
“市民自己能不能拍微电影?”记者问。
王旭说,近两年随着手机普及,微电影拍摄门槛变低了,但对影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专业人员来讲,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民拍摄微电影自娱自乐当然可以,但要拍出好的微电影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微电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日上午9时30分,微电影开始拍摄。根据分工,有人联系学校相关人员,有人观察场地选择最佳拍摄场景,有人安装摄影机轨道、灯光、音响。王旭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演员由学校的师生担任。演员到场后,王旭拿出剧本给演员说戏,怎样走场、台词要注意什么、面部表情如何等,都一一叮咛。
拍摄现场,一名工作人员拿着一个绘着黑白方块的牌子,这个牌子就叫场记牌。其作用是标记所拍摄的片段,相当于“记号牌”,上面记着场号、镜头号、拍摄次数序号,以及拍摄时间、导演、摄影师等,每次拍摄前都要把场记牌拍到片头,方便后期剪辑制作时挑选。
当天上午,最先拍摄的是老师与学生交谈着从教学楼走出来的一场戏。摄影师选定了教学楼门口几个台阶的位置,师生站在那里进行交谈。记者从摄影机中看到,四周绿树掩映,前景的树叶模糊,背景是教学楼,非常美好的画面。导演坐在监视器前监控摄影画面,录音师举起“毛茸茸”的话筒,随着工作人员将场记牌合上,摄影师按下开始键,正式开机拍摄(见图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