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在陕西留下了大量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深藏民间,不为大众所熟悉,壁画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
壁画是古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史前时代直至现代,壁画的创作一直没有停止,也保留下来许多艺术珍品。这些壁画如同散落在瓦砾尘埃间的珍珠,需要慧眼辨识。宝鸡文理学院李强教授的《乡野藏遗珍》一书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进入乡野探寻五年之久,广泛调查、全面汇总、深入研究宝鸡民间遗存壁画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宝鸡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整理与开发研究”的结题之作。该书选题新颖独到、方法严谨科学、学术影响深远,为该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值得一读。
一、选题新颖独到。2012年春天,利用在陈仓区新街镇写生的机会,作者考察了新街镇官村的古建筑,被那里精美的壁画吸引,对画匠精湛的技艺深感敬佩,他的心中出现了调查和保护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美术珍品的念头,由此,开启了他的宝鸡民间壁画研究之路。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这片古老的大地为民间的壁画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李强教授选择宝鸡地区民间壁画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一个新颖独到的角度,也是一个内涵丰饶的富矿。作者深入研究了陕西地区壁画的源流与演进,认为陕西壁画历史悠久,萌芽于夏商周时期,至秦汉已形成规模,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随后作者又进一步研究了宝鸡地区壁画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与信仰风俗之间相互反映和联动的关系。作者对宝鸡民间壁画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二、方法严谨务实。李强教授采用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
◎刘崇学
料的前置步骤。宝鸡12个县区均有遗存的壁画,其完整程度并不一致,艺术价值更有高下之分。作者采用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辅之于现代影像技术,将大量零散的民间壁画资料,作以汇总,分地域将其记录下来,阐述了自己对这些“乡野壁画遗珍”的研究所得。作者根据其陆续走访的60多座民间壁画遗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筛选出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的老壁画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他首先利用文物部门公布的文物普查资料,了解宝鸡地区古建筑实际的分布情况,使调研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使得写作内容十分紧凑集中。其次是广泛访问民间画匠,深入了解老壁画的表现内容、传承与发展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影像技术,书中展示了大量精美细致的壁画作品。这些图片记录了壁画的整体结构与细节特征。作者还分故事、分单元进行系统拍摄记录。此外,作者不单单关注老壁画,还借鉴了古建筑的测量方法,对老壁画的尺寸、位置、面积以及承载这些老壁画的古建筑环境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在书中予以呈现,很有说服力。
三、学术影响深远。作者通过访谈古建筑周围的村民、画匠,充分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故事、影响范围等,并予以记录,使该书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展示老壁画的内容、艺术特点,而是扩展到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领域。这种艺术研究能够获得更丰富、更多元的文化成果,而这个特点在本书中得到了部分体现。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他共拍摄图片3万余张,整理田野调查笔记15万字,临摹壁画线描稿3套,基本掌握了宝鸡地区壁画遗存的第一手资料。也正是由于作者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使该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可靠。为了简明直观地表达,作者采用图解和制表的方式代替语言的复杂表述,同时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壁画原作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大量的白描作品,这些作品出于原作而高于原作,不啻是一种再创造,其线条流畅、表情细腻、气韵生动、栩栩如生,表现出作者扎实的美术白描功力。总体而言,本书图文并茂,语言浅近通俗,资料翔实准确,写作和研究针对性强。书中内文与封面色彩十分协调,图片处理色调一致,还原逼真,将老壁画的精美之处充分展现了出来,就其艺术性而言,值得读者仔细欣赏、临摹学习。对艺术研究者而言,更是开启了一扇大门,并由此带动民间美术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其价值和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