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快马加鞭打造幸福城
——我市蝉联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孙海涛 

  俯瞰宝鸡,巍峨的秦岭一山高过一山,蜿蜒的渭河一湾秀于一湾……在这大好河山之间,对于宝鸡来说,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如何齐头并进、快速发展,成为衡量执行力与创造力的一张“考卷”。
  这张“考卷”并不易答——2016年初,全市贫困人口高达32.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9%。同时,经济如何高速发展?民生事业如何推进?文化事业如何提升?……面对一道道“必答题”,宝鸡决策层以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为统揽,以非凡的魄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四城”建设,最终走出了一条全市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提升、生态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感节节攀升的发展之路。 

  上篇
  突破“必答题”——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活产业
锁定一个“准”字 

  激活扶贫产业,最能发挥出“棍扫一大片”的优势。近年来,全市“3+X”(千亿级果业产业、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千亿级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和“X”个区域特色产业)产业扶贫“火力点”可谓全面开花,目前全市到村产业项目达1124个,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分别达到198个和1062个,“产业网”已经精准覆盖贫困户8.98万户。
  陇县温水镇枣林村58岁的贫困户杨建新就在产业上尝到了“甜头”。原来,2017年初,当地宏盛农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借袋还菇”模式吸纳了105户贫困户入园,杨建新家就是其中一户。
  “种植香菇让我家‘摘帽’了,现在家里的收入,那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杨建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家7口人,原来全靠9亩山坡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而种植香菇后,2017年当年就收入6万多元,现在又包下9个菌棚,预计年收入10万元以上没问题。
  产业扶贫不但能直接促进贫困户增收,其衍生出的就业岗位,同样能够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果蔬种植、牛羊养殖、刺绣剪纸、设立扶贫村镇工厂……遍地开花的产业正在与脱贫攻坚实现无缝对接,贫困人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变。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190人、创业609人、技能培训16285人。产业扶贫,正在让贫困户“强筋壮骨”,挺起“脊梁”、鼓起“腰包”。 

  用活干部 突出一个“干”字 

  干部的责任担当关键在“干”,这一点,在全市扶贫攻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全市调整充实了13个县区市级扶贫工作团力量,下沉一线,着力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还在全市范围内选派564名第一书记驻村,“零距离”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推进基层扶贫工作的“领头雁”。
  陇县河北镇权家下村,因为山大沟深,曾是贫困村里的“老大难”村,贫困户有76户。然而,三年前来到这里驻村的第一书记董志明改变了这个村。养蜂、养牛、修路——三年多过去了,该村人均收入从2900余元上涨到近6000元,更于2018年底经过严格的评定核实,全村整体退出“贫困村”行列。
  记者了解到,在全市扶贫工作整体推进过程中,干部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近年来,全市564名第一书记、2073名驻村工作队员、2234名镇街包村干部、1582名村“两委”干部,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村容村貌提升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盘活资金 体现一个“实”字 

  扶贫资金,既是扶贫济困的“及时雨”,也是攻坚大局的“助推剂”。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更要把扶贫资金用好、用到位,发挥其“杠杆撬动”作用。2016年至2018年,我市投入中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8亿元,全市5个贫困县还整合资金29亿元,以公平高效的“滴灌”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快速推进。
  太白县咀头镇北沟村就在扶贫资金帮助下,实现了产业大发展,退出了贫困村行列。该村采取“企业+支部+贫困户”模式,投资22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起了北沟村肉牛养殖基地,养殖商品牛200头。(下转第三版)  肉牛养殖基地建成后,不但让25户贫困户每年年底都领到了不低于500元的分红,还让很多贫困户在养殖基地找到了新工作,并学到了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市不只是用活扶贫资金,还在强化社会帮扶中,突出运用资金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引导动员745家社会组织参与“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扶千户行动”,累计投入款物、服务折合资金4760万元,受益群众2.88万人。全市376个工商联会员企业还结对帮扶318个村,投入帮扶资金9051万元,2.6万贫困群众受益。
  虽然经过了近年来的努力,但全市目前仍有43个贫困村、3.98万贫困人口尚未摘掉“穷帽子”。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计划于2019年实现43个贫困村退出、1.78万人脱贫,2020年使剩余2.2万人全部脱贫,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篇
  推进“多选题”——提升百姓幸福感

  民生账单 打造一个“惠”字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百姓的幸福“温度”。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民生类支出。全市财政民生支出,连年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成以上。以2018年为例,全年财政民生支出达270.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1.8%。我市正以大魄力、大智慧、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使发展更有厚度,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去年,我市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大批民生项目先后落地:68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建成投用,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5.1%,大庆路、姜谭路综合改造和植物园、联盟、陆港三座渭河大桥等32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城市绿荫三年行动”新增绿地70万平方米,公园路、清姜路等14条道路改造提升基本完成,2.1万贫困群众、4.1万城镇人口住上新房,新增120辆纯电动公交车,凤翔、眉县、蔡家坡等城际公交相继开通,完成城市“五拆”13.9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31万平方米,惠及群众3.3万人……这份“民生账单”涉及旧城改造、学校建设、园林绿化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未来,我市还将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生态环保、绿地建设、旧城改造等方面进一步补民生短板、办惠民实事,加大民生支出额度。 

  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火”字 

  民生事业与文化建设同步提升,才能让群众更好共享幸福成果。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高歌猛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
  以2018年为例,我市文化教育方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高于任务8个百分点;全市超大班额班级数为0,高于任务1.1个百分点;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5.1%,高于任务14.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方面,全市旅游收入增长32.6%,高于任务9.2个百分点;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完成投资34亿元,占任务的107.7%。
  宝鸡的文化知名度在大繁荣中也不断提升。央视一套播出了在麟游拍摄的电视剧《黄土高天》,近年来,我市先后有8部作品获评冰心散文奖等全国性奖项,宝鸡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欧美展出。
  体育文化更是不断扩大着宝鸡的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射击锦标赛、羽毛球电视挑战赛、女子举重冠军赛、武术学校套路比赛、男子水球冠军联赛、国际舞蹈全国精英赛、欧美篮球对抗赛、全国老年人气排球系列赛、陕西省足球超级甲级联赛和乒乓球联赛、关天经济区万人长跑,麟游、陈仓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先后在宝鸡举行。截至目前,全市体育协会达到3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7393人,广场舞、太极拳、篮球、乒乓球等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渭河健身长廊、金台团结足球运动公园、陈仓渭河体育公园、市植物园篮球场改造等工程相继完工投用。 

  营商环境 实现一个“暖”字
 
  健康宽松的营商环境,能有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活动不断持续深入开展,市场监管、税务、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暖等众多部门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一方面,群众办理工商登记效率大幅提升,微信办照、口述办照等新的登记方式,最快15分钟即可完成企业开办程序;另一方面,我市相关部门也大力“内部挖潜”,大幅提升服务水平,纳税人平均等待时间已压缩至3分15秒,单户办税时间提速60%。
  审批和服务何以变得如此高效?据了解,这得益于三个变化:其一是办事作风变化,办事人员的责任心更强了;其二是以前没有联网,如今一些数据大范围对接,自然快得多;其三是一些审批流程被优化甚至精简,这也让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陕西宝深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谢宁娟,就亲身体会到税务部门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前她要每个月跑税务局四五趟开发票,不久前,眉县税务局7台自助办税终端“上岗”,现在她下班后顺路就把发票打印了。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市大众创业、招商引资等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共新登记市场主体4.43万户,同比增长24.9%。同时,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860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大项目11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81亿元,同比增长15.8%。
  记者了解到,未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各方面投入,构建出一个有风景、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可以说,在“四城”建设之路上,宝鸡人民的甜头还在后头呢!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