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谱写石油工业建设史诗
——访央视热播剧《共和国血脉》现场副导演段刚





  

本报记者张家旗

  6月12日晚9时,红色情感励志连续剧《共和国血脉》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真实展示上世纪中国石油人风采的电视剧很快引起热议。其中,三名宝鸡人作为主创人员,全程参与了该剧的拍摄过程,这是继《历史永远铭记》和《长征大会师》之后,宝鸡人参与的又一部红色大剧。
  这部电视剧究竟有什么魅力?拍摄过程又是怎样?电视剧开播当天,该剧现场副导演、宝鸡籍导演段刚接受了记者专访,为大家讲述这部电视剧戏里戏外的故事。段刚告诉记者,《共和国血脉》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版本共有36集,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共和国百废待兴,石油成为共和国急需的“血液”。正在陕南剿匪的西北军区原19军第57师奉中央命令,在汉中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踏上为共和国寻找“血脉”之路。以石兴国、许茹为代表的石油人,怀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信念,团结原国民党油田留用人员,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相继开发了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川中、大庆等大油田。他们为共和国的石油事业奉献了热血和青春。从手握刀枪斗顽敌的战士到战风沙、握刹把的石油人,从“石油门外汉”到“石油模范”“石油骨干”,演绎了新中国石油发展史上壮怀激烈、威武雄壮的史诗。
  这部电视剧由曾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的国家一级导演万盛华执导,他对细节严格把控,精益求精。由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的国家一级编剧雷献和担任编剧。金牌团队强强联手,为《共和国血脉》的品质保驾护航。
  段刚说,他第一次接触这个剧本时,就很感兴趣。因为段刚本人1984年起,就从部队转业到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作,一直到2000年才离开。在段刚的心中,一直有一段石油情结。段刚说,过去,以石油工业建设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比较稀缺,《共和国血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
  2017年9月,该剧正式开拍,先后转战玉门、大庆等地,完全采用实景拍摄。段刚回忆说,为了完美实现导演意图,拍摄中需要的井架、井台、井台上的钻机、发电机等道具,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出来的。同时,演员进组后,都要在井台上实习,力图完全还原当时石油人的工作。
  段刚说,在200多人的演职团队努力下,该剧在故事讲述、创作革新、制作方式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并注重细节刻画与史诗质感,大大增强了视觉和光影效果,是一部既有良好文学水准,又有超强视听效果的新中国石油发展史诗剧作。
  拍摄团队体现红色精神
  这些年,段刚跟随万盛华的团队,先后制作了《历史永远铭记》《长征大会师》等多部红色历史题材大剧。他说,随着一部部红色作品的拍摄,他明显感觉到,拍摄团队也被红色精神所感染,凝出了独属于他们的气质。在红色精神指引下,他们凝聚人心,刻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拍摄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
  段刚回忆说,拍摄团队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导演组成员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演员则以七〇后和八〇后居多,而跟组演员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九〇后甚至〇〇后。电视剧开拍一个多月后,拍摄团队转场玉门。当时玉门的气温非常低,最低温度在零下20多摄氏度,最高温度也在零下七八摄氏度。在如此低温下,摄制团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二三个小时,每天清晨7点之前就得出发。对这种情况,起初许多九〇后和〇〇后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
  “孩子们都是可爱的,不是说教不好,不能靠讲大道理,而是要言传身教。”段刚说,当时,他们对这些年轻人说,这个剧组不一定教会他们其他的,但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红色精神。电视剧开拍后,以导演为首,所有剧组成员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没有人耍大牌,也没有人闹脾气,准时出发,认真拍戏。前辈都以身作则了,再加上日常的关心和鼓励,不到十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就转变过来。每天清早,段刚起床开门后,年轻人已经洗漱完毕,整装待发。
  段刚说,这部电视剧并不是商业项目,投资也不高。但他和拍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是冲着钱去的,而是被故事中体现出的红色精神所感染,想认真拍出一部艺术精品,致敬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即使拍摄条件再艰苦,大家也都非常努力,力求完美。
  段刚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在玉门。当天气温零下23摄氏度,拍摄的剧情是井场出了问题,大家必须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男主演王聪和其他几名主要角色率先跳进池里。画面中还需要四到五名跟组演员,一般情况下,如此恶劣的天气,没有人想下水。但那时,几个九〇后演员却争先恐后,主动要求下水。拍摄中,水溅到演员头上,很快结成冰碴,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王聪身高在1米85以上,剧组挖出的水泥浆池有1米深,为了表现当时泥浆在人胸口的情景,王聪半蹲着拍完了整场戏,整整45分钟没有停。段刚当时坐在监视器后,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不禁流下了泪水。可是眼泪才流到嘴上,就结成了冰,让段刚半天说不出话来。
  当天,玉门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恰好来探班,看到这一幕,他们也被深深触动。一位同志对段刚说:“以前我们认为拍戏都是假的,但你们是真的把当年石油人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段刚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跟组演员,这个年轻人1993年出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过去在家除了玩,几乎什么都不干。刚进剧组时,年轻人受不了苦,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要回家。十多天后,年轻人慢慢转变过来了,起得早,睡得晚,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剧组杀青时,年轻人对摄制组成员说:“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真正的红色精神。”据其父亲说,现在,孩子每天清早起床买菜做饭,上午自学文化课,下午健身,就像变了一个人。
  还有更多的团队成员有了转变。化妆的小姑娘,手都冻肿了还在坚持为演员补妆;负责提前整理拍摄场地的小伙子,没时间吃早饭,就拿一个馒头、一杯豆浆,有空了才啃一口……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本来需要100天以上才能完成的拍摄工作,只用了86天就杀青了。
  宝鸡力量贯穿拍摄全程
  对于宝鸡观众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观看的理由——三名宝鸡人全程参与了该剧的拍摄。除了段刚外,还有执行导演马杰林和摄影师强涛。
  段刚今年58岁,2000年前后,他离开石油机械厂投身影视圈。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不俗的艺术素养,他从演员、导演助理,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并拍摄出《郑氏十七房》《东海客栈》《何二狗的名单》等多部优秀影视作品,并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
  马杰林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宝鸡“厂院子弟”,是武术世家。上世纪90年代,马杰林去香港,从武打演员做起,逐步成长为武术指导和武术导演;近年来也逐渐开始执导文戏,曾参与拍摄《西游记后传》《宝莲灯》等多部作品。
  强涛老家在陈仓区县功镇,供职于陕西电视台。他拍摄的画面构图精美,画面大气且讲究细节,从2005年就和段刚有过合作,并和段刚、马杰林一同参与过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几个人合作起来极有默契。
  段刚说,拍摄期间他和马杰林在同一组,住宿也是门对门。每天晚上11点多拍摄完回宾馆后,两人还要和摄影指导一起开会,总结当天拍摄情况,并为第二天的拍摄做准备,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觉。强涛亦是如此。
  “我们就想着,出去了就代表着宝鸡的形象,不能给宝鸡人丢脸。”段刚说,除了全程参加拍摄的三人外,还有许多宝鸡人为了这部电视剧默默付出。比如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为该剧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在拍摄过程中,还为剧组提供了多次技术指导,使得电视剧的细节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同时,段刚的许多宝鸡亲友也在关注拍摄进度,支持和鼓励段刚等人的工作。
  “作为宝鸡人,我们也有义务向更多的人宣传宝鸡,让他们知道‘看中国,来宝鸡’。”段刚说,这些年,他们不但苦练基本功,向外展示宝鸡人勤劳努力的精神风貌,还不断向身边朋友介绍宝鸡,邀请朋友到宝鸡游玩。下一步,段刚还准备邀请拍摄团队,在陇县拍摄电影《西山美人》,讲述陇县精准扶贫的感人故事。
  “我要把宝鸡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段刚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