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宝鸡籍著名书法家秋子:
以吾手写吾心
本报记者王星






  人说,秋子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因为他擅书法、精篆刻、好国学、爱诗歌……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旷达、闲适的精神和意趣,他常用自己的偶像——宋代苏轼所言的“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来鞭策自己:好的书法,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
  少年辛苦终身事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名句,讲的是年轻时勤奋努力必将终身受益。这句话用在著名书法家秋子身上,恰恰合适。
  秋子是凤翔县南指挥人,他幼承庭训,从小对书法情有独钟。其祖父和父亲都写得一手好字,耳濡目染,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深爱书法艺术的根,成为他数十年来无怨无悔的艺术追求。
  秋子五岁那年,跟随祖父开始练习楷书,祖父平日待他和蔼可亲,但唯独在习书上要求严格。执笔、写姿、运腕,幼年时的秋子稍有怠慢,祖父的老烟锅就会敲到他的手背上,让他重写,直到满意为止。
  当时物资匮乏,练字的纸是稀缺品,但秋子很幸运,在造纸厂工作的父亲总能为他背回毛边纸,供他习字。经过几年的勤学静悟,秋子对书法越来越痴迷。少年时期,他喜欢在街道上看大大小小的招牌,抬眼望去的同时,揣在兜中的手指随着笔端一起游走,一笔一笔积累,竟然磨烂了衣兜。
  十岁首次替父亲给家里写春联,十三岁凿出平生第一枚印章,十四五岁已小有名气,常被县文化馆等单位借调去筹办展览、墙报、宣传栏……春夏秋冬,临池不辍,秋子发现书法不仅是写字,还要把字写得有法,体现汉字之美。
  1972年,秋子告别家乡,带着笔墨,坐火车一路西行,到了金城兰州,开启了军旅生涯。
  绿色军营是磨砺品质、锤炼意志、升华自我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名军中墨手的秋子,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他先后师从陇上书坛泰斗顾子惠先生、著名书法家尹建鼎先生,系统学习书法,并跟随甘肃省著名篆刻家、齐白石弟子骆石华先生研习篆刻。
  在名师的指点下,经过“回炉”,秋子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他不断摈弃宿弊,吸收精华,走上了真正的书法篆刻之路,也渐渐取得了一些成就:1980年,当秋子的书法作为兰州军区后勤系统展览的获奖作品第一次印上报纸时,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1984年,秋子参加了无锡书法艺专为期两年半的函授学习;1986年,他幸运地成为甘肃省书协(中国书协甘肃分会筹备组)首批会员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
  清代郑板桥有一首咏竹石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借咏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
  秋子很喜欢这首诗,在部队19载,他不仅练就了健魄的体格,也锤炼出一颗坚韧的心。秋子1991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书刊出版工作。1993年,秋子在兰州举办了首次个人书法篆刻展览,并先后出版了好几本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和钢笔字帖。他说,这算是迈出了人生几个不小的步子。
  首次个人展览后,经过听取同行意见、分析和总结,秋子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自觉的时期。利用工作间隙,他潜心读书、问学,增删修改十余载,写出了几部在书坛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著作。
  最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熟知的《中国上古书法史》就是秋子的著作。这本书从构思到完稿,整整用了十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2000年初,当这部43万字的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后,立刻引起轰动。一本《中国上古书法史》,让秋子声名远扬。这本书还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提名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随后,秋子又利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中国书法史略》,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并第一次将甘肃现代书法家魏振皆写进了中国书法史。此书从文字产生一直写到20世纪70年代末,论述虽然简略,但脉络清晰,有不少新观点,面世后被媒体誉为“新世纪的一部标志性力作”,还在2009年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吴善璋评论认为:“秋子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书法创作上,都做得不错。他的章草书法写得有个性、有思想、有新意;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更大,不仅在西北书坛,甚至在全国书坛都有一定的影响。”
  秋子在书学研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甘肃书法“敦煌风”理论。“敦煌风”是基于他对甘肃书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面审视,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主张。“敦煌风”书派代表着甘肃具有影响力和艺术水准的书法家,可称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一个书法流派。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要腹有诗书,谈吐、形象都会呈现出和常人不一样的特点。秋子,就是这样的人。
  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曾评价道:“秋子的书法得力于他深厚的学问功底,章草与众不同,书有内涵,个性独具,很难得。”著名诗人、书法理论家叶鹏飞评价道:“秋子先生的书法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证明了书法自身独立性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在追求高境上,必须与其他文化因素完美结合,内蕴才会更丰富,意境才会更深沉,格调才会更高雅——无疑,这是秋子先生书法的价值所在。”
  秋子的书房名曰“半翰斋”。半翰斋意味一半时间用来工作,另一半时间用在自己的喜好上,无论书法,还是读书、篆刻、诗歌,这里都藏着秋子的理想和追求。
  用心做喜欢的事,用心做喜欢的自己。
  秋子喜欢写字,他的章草书法,在结体上吸收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简约,就是笔画简练,少缠绕;用笔上以宋无名氏《草诀歌》、隋人《出师颂》和宋代无名氏的章草为基调,糅进二王的用笔特点,同时保留了少量黄山谷草书的辐射式线条;章法上借鉴了《韭花帖》和《书谱》的空灵;审美上以“苍劲老辣”为尚,切以当代艺术审美;题材也多是自己创作的诗文联句。这样一来,内涵非常丰富,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秋子草书”。
  秋子喜欢写诗,他的诗空灵俊逸,颇具古风。因而,他的书法创作多以自作诗联为素材,就更具双重艺术价值。对于诗歌,透过语言领略诗意,就像透过玻璃,视物及心。他的创作,总是带着一种感情,虔诚地热爱,努力地创新,尽量让字词更精确、动人。
  秋子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决不能忘掉民众百姓。所以,这些年来,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先后为灾区人民捐献书法作品百余幅;同时多次参加文化下乡、下厂矿、下部队活动,义务书写上千幅书法作品,有人称他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工作者”。
  离乡数十载,每次抬眼东望,秋子仿佛都能看到那个传说中凤凰飞翔过的家乡。在他内心,对家乡的牵挂从未停止,每当漫步在东坡当年疏修、至今仍在的凤翔东湖,观览其迹,常常引发秋子的恋家之情和思乡之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