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故乡
■本报记者麻雪
在扶风,有这样一条河流:它可能相对渺小,甚至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它的身影;它的名字用字还很生僻,可能你都叫不出来。但是,它却承载了中华文明三千年的辉煌记忆——古公亶父带领周族迁徙,穿过河道,往北,便是可以定居的平坦土地;东汉末年名将马超曾屯兵于此,留下诸多遗址;它环绕着一座如飞翔的凤凰般的山岭,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山岭上留诗,历代文人慕名前去游赏……
它,便是“湋水”,当地人称之为“后河”。
获得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的“80后”本土作家扶小风这样描述这条河流:“经过时光千年风瘦和历史变迁,它依旧蜿蜒流淌于渭北高原的身躯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一条蛟龙,恬然俯卧在关中西部的北塬之上,一恍惚,竟然千年之久。”
介绍湋水,是因为湋水之畔的这一方文化厚土中,走出来一位著名的书法大家;说到获奖的青年作家,是想告诉你,扶风的湋水之畔,是孕育文化艺术人才的沃土。而今天要介绍的人,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佼佼者!
他就是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他的书法作品,以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为根,古文字化作了律动的精灵,逸趣横生,超然化境。
在他看来,宝鸡是中国书法的“故乡”,也是他的故乡。他从这里走出来,如今,依然深深回望这片书法源头的故乡沃土。
从故乡的湋水畔诗意起航
杨锁强的家乡在扶风县城关街道聂堡村,老家门前不远处便是那条湋水。
“每天清晨,伴着朝阳和薄雾,微风吹拂着野花,湋水河面上总会幻化出很有美感的画面。那时,我常常坐在河边,看着这样诗意的画面,心中起伏不断。我想,我的艺术灵感,或许从那时起便开始酝酿、升腾……”谈起儿时在故乡的往事,杨锁强的言语中充满了浓郁的感情。
“我小时候看语文老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从那一刻才知道中国汉字的书写原来可以那么美。”他回忆道。
从湋水河边,到乡村小学的教室,故乡的很多地方、很多人,无不影响着一个懵懂男孩开始追寻他的翰墨之梦。
而那个最关键的人,则是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杨禄魁是长安画派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先生的入室弟子,早先在扶风县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因为对中国画艺术造诣精深,又酷爱书法艺术,后来还调到了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工作。其实,对翰墨艺术的追求,或许因为父亲,早早便植入了杨锁强的血脉中。
因为父亲,那时的周原博物馆常常会迎来一个小小少年的身影。这个小身影以无比崇拜的眼神,看着馆中那些青铜器,尤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总是让他忍不住探索、临摹,想由那些古老、大气又不张扬的文字,打开三千年前厚重而神秘的历史文化。
令他没想到的是,生命就此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而且把金文书法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独具特色的志向。1985年,杨锁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7年他跟随当代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研习书法,从此开启了他漫漫的书法之路。
故乡有得天独厚的书法资源
走进杨锁强位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工作室,最显眼的是一巨幅金文书法——一个古意盎然的“奔”字!
这个字看起来,特别像一个舞动手脚、正在向前狂奔的人。
杨锁强说,这是他每天为书法事业奔跑的地方。这个舞动的“奔”,给人一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趣。
杨锁强认为,书法技法的取得有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三种途径,最重要的是,必须洞察笔法的来历。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虫蛀木等笔法,都是人与自然精神契合而意化的产物,均具有对抗外在阻力或者勇往直前的生命感动。
他说,书法的意象,是中国书法的本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以有限而寓无限”的本根之所在。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开创性地对周原出土的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周原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周原甲骨文的审美历史分期、契刻工具等学术难题,并首次确立了周原甲骨文书法史的地位。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是有划时代意义的。通俗来说,我们知道汉字的书写有‘正体’和‘变体’。正体是官方通用的字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印刷体;变体就是书写用的。从这个角度看,从殷商到西周,甲骨文完成了从‘正体’到‘变体’的变化。西周的甲骨文,已经是‘草意’甲骨文,字里面有草书的意境,有书写的意味。”
杨锁强对于西周甲骨文、金文书法史的系统研究与个案研究,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先秦书法史的学术研究处于国际与国内领先水平。
“宝鸡是中国汉字书法的‘老家’。周原的甲骨文、金文和陶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了不起的书法源头。”杨锁强分析说,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是周原甲骨文的五个艺术分期;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甲骨文的分水岭。
杨锁强认为,“当书法家寻找突破时,我们要从本源和自然界中汲取营养,溯源而逆流。就像离家久远的游子,容易迷失自己。只有不时向源头回望,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才能不忘初心。”
宝鸡,要让中国书法“回家”
说起中国书法的魅力,杨锁强向记者讲了很特别的几点:“中国的文字是开智慧的,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学习书法艺术可以开发人的右脑,右脑是管创造思维的。
“人类认识的自然有两种,一种可以言说,一种不可言说。科学主要解决的是可以言说的自然,让人类发现自然之规律,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造福人类;而不可言说的自然主要靠艺术来表现,形有尽而意无穷。因此,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从不同参照系认识自然的两种方式而已。科学认识自然靠理性,艺术认识自然靠感悟。离开了艺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则会残缺而不完美。”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源,在哪里呢?
近几年,杨锁强教授频繁地在希腊、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多次提到宝鸡在中国书法史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
杨锁强说,书法的发展不能忘记本源,作为西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鼓文的故乡,我们宝鸡,可称为中国书法的故乡。
“今年宝鸡要举办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这是一次全国书法水平的集中检阅,也是推介宝鸡、宣传宝鸡的绝佳机会。”杨锁强说,宝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周文化、秦岭文化是宝鸡文化的优势。周文化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文化基因,而秦岭文化又成为艺术家师自然、师造化的福地。宝鸡是中国书法的“老家”,在宝鸡办展览就是让书法回家。相信书法家们来宝鸡,一定不虚此行。
杨锁强也建议,“书法在演变与发展进程中,大部分古法已经消失,而向金文与甲骨文学习,是洞悉书法古法的要义所在。建议在宝鸡成立中国金文书法院,可以弘扬周原的金文、甲骨文与石鼓文书法艺术,还可以邀请国内外文化专家、学者来宝鸡座谈,群策群力,为宝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而我本人,很乐意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宣传宝鸡,推介这一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