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超级樱桃以他的名字命名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张晓文

■本报记者郑晔

  他是我市大樱桃种植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大樱桃已经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他倾注20年心血培育的新品种“晓文一号”个大、形美、味甜,被誉为“超级樱桃”,在全国推广种植6万余亩。这也是全国唯一以农民名字命名的大樱桃品种。
  他就是陕西省劳动模范、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张晓文——一个热爱农业、心怀梦想的新时代农民。
  倾尽心血育新品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眉县齐镇党家寨村时,34岁的张晓文内心也活泛了。“政策好了,得想着法奔日子了!”这年5月,他陪父亲去山东烟台探亲时,被当地一种红似玛瑙、甜脆可口的小果子吸引,特别是听说这果子每斤能卖到5元时,张晓文震惊了:半筐大樱桃抵得上一亩麦子的收益,这事能弄!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天天跟着当地农民,一边看一边问。探亲结束,他带回了一批西北人从没种过的大樱桃苗。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第一次种下的两亩大樱桃寄托了张晓文对于幸福生活的全部期待,在当时交通、通信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他多次坐火车到烟台、大连等地学习,订阅多种科技刊物,反复实践,不断创新,经过15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攻克了大樱桃在内陆地区栽植取得丰产的各种技术难关,使原来七八年才能结果的大樱桃实现“三年开花、四年见果、五年丰产”。
  上世纪90年代初,农民普遍没有育苗、良种意识,张晓文先后引进20多个品种,从中反复筛选,优化培育适合关中地区栽植的优良品种。1990年,张晓文在实生苗圃中,偶然发现一株长势健旺的单株,他像保护孩子一样把这棵“独苗”保护起来,尝试嫁接扩繁;1994年,这棵独苗开始挂果,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棵树上的大樱桃果肉脆甜、硬度适中、糖分含量高,明显优于同期栽植的其他大樱桃品种;经过多次品种优化,连续八年开展多点区域试验后,2014年,他培育的这一品种获得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证书,并被命名为“晓文一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例以农民名字命名的大樱桃品种。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掌握大樱桃种植技术,张晓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一套田间管理、丰产栽培技术,义务传授给村民,使亩产达到2000多斤,亩产值1.5万元至2万元。他的这一作务技术获得宝鸡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抱团发展强产业
  干农业太难了!回顾自己与土地打交道的经历,张晓文感慨万千,几度落泪。
  就拿大樱桃来说,每年都会依次经历低温霜冻、大风冰霜、高温日灼、阴雨裂果、果蝇“食心”五大灾害,每一次灾害都要严阵以待,严重的话甚至会给当年的大樱桃造成灭顶之灾。
  2001年4月,连续一个月的阴雨天气,让即将成熟的大樱桃全部裂开;雨过天晴,看着满园子的裂果,张晓文心疼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由于果子质量不好,他推掉了所有订单,任由成熟的大樱桃落地腐烂,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张晓文的儿子张春至今记得,那一年夏天,家里连五毛钱一斤的西瓜都吃不起,到9月份开学,父亲还是从亲戚家借钱给他交的学费。
  这次教训之后,张晓文决定发展设施农业,下决心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2007年,他成立眉县金地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把当地大樱桃种植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2008年,合作社通过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在姜眉公路边设立樱桃交易市场,架起了种植户与客商沟通的桥梁。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如今,张春全力开拓我市大樱桃的网上销售渠道;由张晓文主持研发的“双脱毒”优质实生苗已在种植户中普遍推广;金地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与西农大联合开展的产学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不忘初心助脱贫走过夏季的眉坞大地,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的脸上,一簇簇殷红的大樱桃掩映在绿叶之中,昭示着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我家能脱贫,多亏了政府、多亏了晓文!”5月23日,记者来到眉县齐镇党家寨村,80岁的陈老太从自家的樱桃园里捧出樱桃,一定要让我们尝一尝。五年前,陈老太的二儿子出了车祸,为给儿子看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出事后,亲戚们见了他们一家人都绕着走,张晓文却上门动员她家种大樱桃,并无偿提供樱桃苗、有机肥,还派技术员免费指导种植技术。2017年,陈老太家的两亩大樱桃第一年挂果,就卖了1万多元,“今年卖2万多元没问题!”老人乐滋滋地说。
  种植大樱桃33年,张晓文始终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从大樱桃挂果的那年起,他就把村民带进自家园子里,一边品尝,一边手把手教技术,如今,眉县种植大樱桃已达1万亩以上。河南、安徽、贵州、云南等地种植的“晓文一号”已超过5万亩,从宝鸡走出去的果中“皇后”,必将让全国更多的农民过上
  幸福生活! 
 

数说奋斗足迹
现代农业

  5
  我市立足产业布局,突出农田标准化、板块化建设,发挥优势、集中连片,建成眉县猕猴桃,麟游、陇县、千阳苹果,凤翔中药材等5个万亩示范基地,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按照全产业链开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建成300亩以上园区38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国家级陈仓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宝鸡休闲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交易中心,千阳矮砧苹果、陇县核桃、眉县猕猴桃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陕西宝鸡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114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指引下,我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已建成114个休闲观光园,年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7700户农民实现增收。
  117
  近年来,我市以“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有和氏乳业、齐峰果业等5户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117亿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